掉,一個月我可以寫三篇,前提是不影響我的正常寫作!”蕭逸臣提出了一個較為折中的辦法。
“也只有這樣了!”庫勒點點頭。
蕭逸臣突然停止專題供稿引起了部分媒體的不滿,但隨著《老友記》第二季的開播,公眾的注意力很快都被劇情所吸引,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由此次斷稿造成的負面影響。
但也有幾家不甘心的媒體把主意打到了庫勒的身上,蕭逸臣既然不願意寫,那作為他的經紀人,庫勒本人對《老友記》的評價應該也可以吸引大眾的眼球。得知這個訊息之後,蕭逸臣還是認真考慮了一番,他認為這也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另一個思路。反正最後的署名是庫勒,寫得好,可以增加《老友記》的人氣和影響;寫得不好,蕭逸臣也大可將問題全部推到庫勒身上。蕭逸臣求名,庫勒得利,兩人各取所需。
庫勒的個人專題就這樣誕生了,不過他的評論水平,卻是讓人不敢恭維,專題登報之後,就惡評不斷。蕭逸臣本以為這樣的專題刊載不了幾期就會從報紙的版面上消失。但罵聲越多,關注這個專題的人反而越多,漸漸的大家都知道了托馬斯-庫勒的大名,儘管他的評論被各大媒體評為質量最差的專題,但這個專題的公眾關注度卻在不斷的上升,這個結果讓蕭逸臣大跌眼鏡。
不過由專題評論所引發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