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編者序 人有病,天知否

若干年前,我曾經蹲在北京海淀的某個書店的展架下邊,翻看一本名叫《人有病,天知否》的書,書裡寫的是1949年之後的中國文壇,算是一家之言。那時候,我還沒有工作,但是不愁吃喝,父母每個月給的生活費足夠打發讀書、生活之需。一個有閒情瞭解中國文壇陳年舊事的窮學生,對未來,除了憧憬,一無所有。

今天,當我撰寫這篇編輯手記的時候,我的收入已經大體可以應付自己的生活所需了。不再是父母的負擔,對年輕人來說是邁上社會的第一步。但是,這小小的一步卻並沒有帶來更多的快樂,長時間的收支勉強平衡帶來的,僅僅是對沒有積蓄的擔憂,和日復一日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所以,當我第一次聽說“窮忙族”這個詞的時候,似乎是找到了對自己生活十分貼切的一種描述,彷彿真的“找到組織”了。

讓我意外的是,在討論書稿的時候,我的領導也認定了自己是“鐵桿”的“窮忙族”。孩子還小,未來的開支無法預估;老人身體欠佳,如何照顧成為了重要的家庭任務;工作更是五味雜陳,難以盡數。這樣看來,她的人生也並不比我好到哪裡。當然,是否真的貧困或許不是我們關注的話題,但是忙碌和疲憊卻是大家共有的體驗。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既不用擔心一餐一飯,卻仍然需要算計著工資過日子,而為工資奔忙的過程佔據了我們生命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我們有各自的生活要面對,有各自的麻煩要解決,用一句老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迷茫、無望、疲憊……幾乎所有類似的詞語,都比美好、希望、充實這類積極向上的詞彙更能喚起時下都市人的共鳴。或許正因如此,我和我的領導才能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感受到類似的情緒和心境。

在編輯《窮忙族》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自己已經和心理上的“窮忙”進行了曠日持久的鬥爭。隨著敘述的深入,本書作者深刻揭示了“窮忙族”產生的背景和原因。這不是某個人的私人問題,甚至不是某一群人的問題。有悖於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窮忙族”似乎無力抗爭他們面對的現實。置身其中,無論是曾經的企業高管,還是如今的高技術人才,無論是對未來失去信心的年輕人,還是一路奮鬥而來的中年人,沒有誰該為自己的不幸受到指責。我們或許會意外地發現,“點兒背”有時候真的要怨一下社會。

我的一些朋友看過了書稿都告訴我,這本書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更讓人失望的是,它並沒有告訴讀者,怎樣才能擺脫“窮忙族”的境遇。我不禁啞然,這真的不是我能從容面對的問題。如果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在這裡有些牽強的話,那麼真的要急於斷定,別人的故事與我們全然無關嗎?且不說閱讀本身是在幫助我們反思自我和身邊的環境,僅就彼此關係而言,也沒有幾個國家比一衣帶水的日本,與我們的聯絡更直接了,更不要說當今的世界早已是“寰球同此涼熱”。

寫到這裡,我想告訴那些急於改善自身境遇的“窮忙族”讀者,專心攻讀一個學位,或者努力開拓一份事業之前,少不了對現實的反思和對未來的規劃,而這正是《窮忙族》能帶給你的幫助。儘管書中沒有職業規劃,沒有熱點專業推薦,但是它試圖告訴我們一些影響更深遠、意義更重大的事情,從而幫助我們更清楚地反思各自的生活和境遇——

反思它為何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反思我們為何忙碌而不快樂。

反思我們究竟“窮”在哪裡,為何而“忙”。

反思我們的無奈,也反思未來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

中國人是敬天的,無論是否信鬼神,但凡有所感慨,總免不了一句“天啊”的驚歎。當忙碌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主旋律時,當迷茫、疲憊、煩躁不時襲來的時候,我忽然想到了那個慵懶的下午,在書店看到的那句話——人有病,天知否?

袁博

2009年5月於北京

金融危機波及職業生涯

引發“窮忙族”話題熱議

“窮忙族”的話題在坊間流傳已經多日。既無定論,也談不上主流觀點。隨著外圍經濟形勢的低迷和一季度國內經濟統計指標的公佈,關於“窮忙族”的問題再次成為熱議話題。關於個人工作、生活的隱憂也在職場人士當中日漸濃重,遲遲不能散去。

按照一般的說法,窮忙族的標準是“一年未加薪,三年未升職,一週工作超過54小時。忙來忙去卻依然無力置產,甚至還要擔憂養老金從何而來”。或許你的情況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