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部分

得渾身上下的汗毛就如同野豬皮上的刺一樣豎起來。也不顧左右阻攔,連親兵都沒帶,就獨自一人揮刀驅馬,向山坡上殺了過去。看到有人要奪旗,宋將呼延通輪著破陣刀,從山坡上策馬揚鞭迎了過去。二馬相交,僅用了一個回合,呼延通依仗從坡上往下衝的居高臨下的優勢,將溫敦輕鬆地斬於馬下。

失去了指揮的金軍開始驚慌起來,剛剛還在死戰的他們好像忽然意識到了生命的可貴。於是,許多人企圖逃離戰場,更有甚者乾脆就跪地求饒。

失去鬥志的金軍,在遭遇迎頭痛擊後,頓時大潰……

次日,另外兩路金兵在承州、天長縣一帶分別遭遇伏擊。

韓家軍三戰三捷,挫敗了金虜的兵鋒。

用兵如神,大儀揚威(5)

原本在兩軍交鋒中佔盡優勢的金兵鐵騎遭遇重創,除了被以逸待勞的韓家軍打了個猝不及防外,還緣於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韓家軍是在一片不利於騎兵馳騁的沼澤地域內設伏,並且將軍佇列為五陣、設伏二十餘處,加深了縱深防禦,金兵即便突破其中一點,也很難使宋軍全線崩潰。

第二;曾經吃盡騎兵苦頭的老韓根據漢族軍隊以步兵為主的特點,採取了以步制騎的戰術。南宋將士手持長斧,上砍人胸、下砸馬腿,這與古代兵法中的“射人先射馬”如出一轍,將野戰變成了貼身肉搏,使騎兵無法發揮出靈活性、激動性、攻擊力強的優勢。

“大儀鎮之戰”發生的歷史背景,是在1134年岳家軍成功收復長江中游的襄陽等六座軍事重鎮後不久。岳家軍第一次北伐的成功,引起了偽齊政權的恐慌,誤以為得勝後的南宋軍隊將大舉北伐,收復以河南為重心的中原地區。而金軍的主力部隊,在西北地區的陝西省南部一帶接連遭遇失敗,“經過今天陝西省南部的漢中地區後,佔領長江上游的四川地區”的戰略企圖遲遲不能實現,於是也將戰略重點重新放回了長江下游的江淮地區。金、齊政權一拍即合,組成中外合資的聯軍後,於1134年9月向南宋在長江下游的防線發起了進攻。

用兵如神,大儀揚威(6)

當時南宋駐防在長江下游南北兩岸的主要有三支軍隊:

韓世忠所部,於1134年10月初4日從長江下游南岸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個津渡之一 —— 江蘇鎮江(另一個為採石),開拔到隔江相望的江蘇揚州;

張俊所部,駐紮在長江下游南岸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個津渡之一、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的採石(另一個為“鎮江”);

劉光世所部駐紮在長江北岸的淮西地區、與江蘇南京隔江相望的馬家渡,其中一部駐紮在長江北岸、今天安徽省南部巢湖地區的無為縣(當時叫“無為軍”)。

按照南宋的軍事部署,是由張俊所部移師到長江以北支援韓世忠的軍隊,劉光世所部則回師長江南岸的江蘇南京。但是張俊、劉光世兩員大將以種種藉口拒不執行詔命,結果是張俊所部移師到長江南岸的南京,劉光世所部則從長江北岸的淮西地區轉移到南京西南方向、長江南岸安徽省馬鞍山地區的當塗縣一帶(當時叫“太平州”)。由於沒有得到關係單位的配合,韓家軍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當時長江下游以北的一支孤軍。

在此比較嚴峻的形勢下,本來就有點“膽突”的趙老九,又做好了一顆紅心、兩手準備的工作安排:一方面派魏良臣、王繪兩個文官去金營和談,本人則做好了隨時準備下海逃亡的計劃;一方面責令“江北孤軍”韓家軍退守長江以南的江蘇鎮江。

但是韓世忠不僅沒有奉詔會師,反而利用和談使節向金軍傳遞了長江以北已無宋軍主力的假情報,冒著“政治上的違詔、軍事上的孤軍深入”雙重風險,終於取得了彪炳史冊的“大儀之捷”。 txt小說上傳分享

用兵如神,揚威大儀(7)

大儀鎮之戰,以韓家軍將金軍趕到淮河岸邊而結束。雖然南宋政府將該戰列為“中興十三處武功”之一,但後世對此戰的評價卻其說不一:

一種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為,“大儀鎮之戰”不僅使敵軍的攻勢受挫,而且大傷其元氣,是粉碎此次金、齊聯軍南下的關鍵一役;

而另外一種說法則頗顯不屑一顧,認為“大儀鎮之戰”並不是造成金、齊聯軍撤退的主要原因。該戰只是一場微不足道的小規模接觸戰,擊潰的也僅僅是聯軍前鋒部隊的一小股人馬,而且是以多欺小、以大壓小,並無多少可渲染之處。之所以造成這麼大的影響,主要是由於政治需要而進行人為“裝修”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