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建立政權——史稱南宋。
草創的南宋,面臨著存亡的局面。迫於壓力,採取了“死繼承、活發展”的策略,雖然依舊防範武將,但卻暫時鬆動了“以文制武”的傳統。這個時候軍人的社會地位終於出現了觸底反彈現象,而領兵的武將,尤其是其中的精英分子,也擺脫了“大年三十的冷盤,有他過年,沒他也過年”的尷尬境地,成為朝廷網羅和籠絡的物件。
當時坐鎮一方的將不僅可以自行建立武裝部買馬招兵;還兼有經濟上的自主權。如:在不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前提下;可在本部所控範圍內開辦酒廠、典當行等第三產業;而且絕對沒有資本主義尾巴之嫌;其操作模式基本相當於現在各大經濟熱點城市的開發區.
隨著利潤不封頂、盈利不設限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武將”這一職業重新成為了高薪就業的首選。一些原本待價軍中的中下級軍官,如同《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一樣,很王寶根般地破土而出。其中最具眼球經濟的,則為“中興四將”的形成。
備註:1127年北宋滅亡後,趙氏皇族的漏網分子趙構又延續了趙宋政權,史稱南宋。南宋政權經過與金、偽齊的多年苦戰,終於在1141年以後於長江以南地區站穩腳跟,史稱“南宋中興”。1204年,即宋寧宗嘉泰河四年,南宋著名畫家劉松年作《中興四將圖》以示後人。該四將為在中興戰場上做出卓越貢獻的循王張俊、蘄王韓世忠、鄂王岳飛、鄜王劉光世等四個都已被追封為王的優秀軍事將領,統稱為“中興四將”。
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四位將軍的征程,幾乎可以看作是南宋從“搖搖欲墜”到“站穩腳跟”的歷史見證。他們,雖大多起于田間阡陌的塵埃、寂寥無聞的市井,卻由草根而位及高階;他們,作為軍旅男兒的代表,用血肉之軀譜寫了千古傳頌的昨天……
問題少年迷途知返
雖然在大眾心目中,《水滸傳》中的宋江是接受“政府改造”的標誌性人物。但,那僅僅是從知名度的角度。畢竟,“及時雨” 的結局是灰飛煙滅,卻非揚眉吐氣。而“中興四將”中的張俊則不然。此公雖出身盜匪,最後卻位及人臣中的*。如果單純從仕途的升、降、榮、辱來看,堪稱是不枉此生。
張俊,三國時期諸葛亮的接班人名將姜維的老鄉——甘肅天水人。老張是中興四將中成名較早、資歷較老的一位,僅次於韓世忠,屬於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布林什維克。年少時,善騎射,大約是為了解決家裡的經濟問題,曾經有過參加反政府武裝的不良紀錄。但畢竟當古惑仔吃的是青春飯,不要說基本工資,連“三險”都沒人管。而且那個時候馬列主義還沒有傳到中國,不大可能憑空樹立起為推翻舊社會奮鬥終生的理想。於是張俊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既然脫貧的底線已經達到了,犯不著再整天把腦袋別在褲腰帶裡——愣裝鋼鐵戰士”。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張鐵山 以無知少年的名義,給當地司法機關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懺悔書》。結果是效果出奇的好,不僅得到了寬大處理,還鬼使神差般地如願以償成為了三陽縣的一個小片警,估計還是享受由當地財政開支的事業編待遇。
不過,張鐵山自從有了不用為“三飽一倒”發愁的正式工作以後,表現得倒是非常搶眼,基本體現出了“國有企業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因在參加對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作戰中立有戰功,老張很快正式步入了端鐵飯碗的公務員行列。後又因*為解決飢餓問題的“農運”有功,從此更是官運亨通……
“問題少年”迷途知返(2)
1126年初,張俊因“以守東明縣功”而成為了西北軍區大將“种師中”帳下的一名正七品武官——武功大夫,基本相當於現在的縣團級,算是一個正在向“士大夫”行列慢慢靠攏的基層幹部。不久,又追隨主將——當時因戰時需要而被臨時委任為“河北制置副使”的种師中,參加了救援太原的軍事行動……
“太原之戰”發生的歷史背景是在北宋末年,新興的女真民族大舉攻宋之際。1125年12月,金軍兵分兩路南下,其中:金東路軍主攻方向為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帶,金西路軍主攻方向為今天的山西一帶。如果兩路大軍相繼得手,按計劃將會師於北宋首都河南開封城下。今天的山西省省會“太原”,同時也是山西地區的第一軍事重鎮,則成為了金西路軍此次攻伐的重點……
太原的得、失直接關係到北宋的存亡,為挽救這座岌岌可危的軍事重鎮,宋廷前後組織了三次救援軍事行動,張俊所參加的是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