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看來,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絕不同於國家的經濟建設發展那樣順利。我作文章時,國力還很單薄,人均八百美元還是企盼,如今“國力”上去了,“美元”上去了,而國民的精神境界、道德標準、社會風氣、黨風建設等等,也隨之上去了麼?顯然沒有。因而我敢說,我的這些文章,再過一百年,也會有人去看的。

書名《半輪秋》,是取自李白七絕《峨眉山月歌》的意境——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回想當年,主持成都軍區新聞工作,案牘勞形,鞍馬勞頓。一支筆、一臺車,跑遍了大西南的山山水水。有新聞寫新聞,無新聞寫雜文、散文。部隊招待所就是最好的書齋。忙得不亦樂乎時,就心裡吟誦陸游和我套出的詩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上車打呼嚕,下車做文章”,聊以*。峨眉月、平羌水、巴渝霧、老山雲、高原雪、劍門風——櫛風沐雨,四處奔忙,何曾得半日清閒。某時,機關有事,雖也“二小放鴿子——又回來了”,可是征塵未洗,疲勞未消,新的任務又很快到來。於是,只好“再戴”金絡腦,快步踏清秋去了。

《半輪秋》就要付印了。半百之人,半秋之生,半桶水的成色,不求別的,只盼有人讀它過後,“半是喜歡半討嫌”就行了吧!

作者

二〇〇九年八月一日於

重慶·歇臺子“半秋齋”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