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心便可,事嘛,一步步來,不著急。”
李晴說:“那可不行,他要是不答應我就去瀘州守孝。”
————
59。挫
李炎登基半年後,終於答應給王崇文平反,恢復名譽,此時他已病死一個多月了。
這個時候,仇士良殺了最後兩個政敵:樞密使劉弘逸和宰相李鈺,在大行皇帝的入葬大典上,仇士良揪住兩人的一點小過失,不依不饒,最終逼得劉弘逸自裁,李鈺被活埋。
至此,仇士良的勢力已經達到了巔峰,至少在表面上他已經沒有了敵手。
但隨著共同敵人的消失,他和李炎、楊昊之間的政治聯盟也隨之宣告解散,而以宜春公主李晴出家為界,兩股勢力在大明宮重新擺開了戰場,開始新一輪的權力角逐。
起初,仇士良是以答應李晴下嫁為誘餌才說服楊昊答應跟他合作,合作的內容十分廣泛何而龐雜,如推立李炎為新君,如答應仇士良和平引退,如推舉吳臣上位,如保證新君上位後不翻案不追究。……
後因張伯中的反叛,楊昊被困醴泉大營,為從長安城中購糧而不得不對仇士良做出一些讓步,其中一條,當時看似枝末小節,現在看來卻是仇士良精心設計好的一步棋。
最初楊昊和仇士良達成的協議中,明確規定,仇士良有責任將宜春公主李晴平安無恙地送到楊昊手中。換句話說,在此之前楊昊不需要做任何事,只須養足精神坐等進洞房睡新娘即可。現在仇士良拿住楊昊急於從長安購糧有求於他的時機,將這一協議改為由他出面促成太皇太后郭氏答應將李晴許配給楊昊,至於如何下聘娶親等雜務他不再過問。
要娶一位公主進門當然有一堆麻煩事,仇士良甩手不管,無疑是個明智的選擇,於情於理都能說的過去。
當然以仇士良的城府和謀定後動的行事作風,楊昊還不至於幼稚到認為他僅僅是出於麻煩才甩手不管的,高手下棋動步必有後招。
楊昊和仇士良雖然在真正的棋盤上都是臭棋簍子,但他還是相信仇士良在某些場合是頗有名手風範的。
但當時情勢是何等緊迫,若無糧食,幾萬大軍分分秒秒都有崩潰的危險,楊昊即使想到仇士良這看似風輕雲淡的一招背後必藏有狠招殺機,也只能解讀為這是仇士良留的一個伏筆,或許在某年某月後會發作,但不損及當前。
於是,他答應了。為的是避免節外生枝。
現在看來,當時的預感沒有錯,但,做法卻是錯的一塌糊塗。
李晴還掌控在仇士良的手裡,被他視為牽制楊昊的唯一砝碼。因此即使太皇太后同意,皇帝也下了旨,她的出嫁之路仍然阻礙重重。
仇士良太需要這個砝碼了,他必須得儘可能長地留住這個籌碼。
自開春起,大明宮裡刀光劍影,殺的人頭滾滾,新君李炎不管不問,遠在西北的楊昊也一直在作壁上觀,任仇士良殺了李溶,殺了李成美,誅盡楊黨,甚至連早已不存在的楊妃,也讓他“殺”的灰飛煙滅。
有人解釋楊昊按兵不動的原因是說,仇士良所殺的這些人,也是李炎和他這個新任寶曆社大總管想殺的。仇士良殺的高興,他們看的也起勁。
刺馬營在與閹黨的纏鬥中已經佔盡了上風,昔日的敵人現在是他們的盟友,而曾並肩戰鬥的弟兄現在則成了不斬盡殺絕誓不罷手的死敵。何況開成、大和兩社至始至終也算不得寶曆社的盟友。
還有一個原因,或許也是更加接近真相的原因,那就是李晴還握在仇士良的手裡。楊昊投鼠忌器,暫時還不敢有所動作。至於李炎,他暫時還無力與仇士良抗衡。
人們判斷,只要李晴一日還在仇士良手裡,雄踞西北的五軍大元帥就不會有什麼大動作,除非他對那位命運多舛的公主已經失去了信心。實際上這也是仇士良所擔心的。為了讓李晴既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又不至於讓對手覺得圖謀無望,而轉身離去。
仇士良還是頗費了一點心思,一面他軟硬兼施,說服太皇太后郭氏答應將李晴下嫁西寧郡公為妻,一面又略施小計,鑽了一個小空子,在李晴出嫁之路上佈設了一些小障礙。
按照楊昊最初的設想,在王崇文活著時,就設法解除他們之間的婚姻關係,不論逼迫王崇文休妻,還是公主休夫,總之在王崇文死前,還李晴以清白之身。
然後,王崇文的死與活就與自己的這場婚姻無關了。而且楊昊相信,和李晴解除婚姻後,王崇文的身家性命將更加有保障。他甚至還設想到時還王崇文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