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兩支唐軍同時殺來。東面唐軍是楊昊的四個團近千騎兵,南方的則是石雄親率的四百多人。
主帥重傷,回鶻軍群龍無首。智者比爾連城無心戀戰,下令向北撤退。起初,鐵面機勒護著大纛退的有章有法,被唐軍楊昊和石雄兩面一夾擊,隊形也亂了,好在還沒有到潰不成軍的地步。
楊昊沒敢繼續往前追,孟博昌的新軍已經損失殆盡,城中雖然還有五六千人,但都是新募的兵。楊昊此時關心的是監督劉沔和別思過履行承諾撤出豐州。
孟博昌的那一箭沒有射中小齊金要害,倒不是孟博昌射的不準,而是守護在小齊金身邊的侍從長蒙託一直高度警惕著,關鍵時刻他推了小齊金一把,金翎箭穿透了小齊金的肩胛骨,小齊金痛昏了過去。
孟博昌意興闌珊,望著身邊層層疊疊的新軍屍體,他將手中雕花弓狠狠地摔在地上,滿面的懊悔之色。
楊昊撿起雕花弓,勸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咱們這回是打勝了。你就不必耿耿於懷了。”
孟博昌沒好氣地喝道:“你個呆瓜懂什麼,打蛇不死三分險。我這都是為你好。”
楊昊被他當眾罵作“呆瓜”,心中不快,冷笑道:“為我好,小齊金現在最恨的恐怕是你吧?”
孟博昌拽過雕花寶弓,冷冷一笑:“你懂什麼?”
第72章 改革軍制
楊昊沒有想到孟博昌會突然要離開豐州,事情的起因是夏綏節度使殷紅被部將譚衝所殺,殷紅之子殷青林投奔朔方。譚衝為求自保推舉宥州刺史張清涼為節度使,張清涼是寶曆社正三品橫刀,為人老成幹練,資望頗高,且與朔方唐氏有舊,由他出任節度使可以止息一場干戈。
但張清涼是文官出身不懂軍事,夏綏軍權仍舊把持在譚衝手裡。寶曆社經過精心策劃刺殺了譚衝。大管家奏請文宗皇帝后,調孟博昌出任夏綏節度副使,輔佐張清涼執掌夏綏諸州縣。孟博昌早在攻打豐州前就已經得到訊息,但為了穩定軍心他一直秘而不說。
去夏綏赴任前,孟博昌做了兩件事,一是親率大軍攻破小齊金重病防守的冰岩谷,二是逼迫劉沔、別思過履行前約率軍東進。劉沔、別思過和天德左軍一千五百人幾乎是在孟博昌的押解下沿河東進的。
獨孤暢依照前約讓出節度使一職,帶著十六房妻妾和累年搜刮的金銀玉帛,掛著勝州防禦使的頭銜回洛陽享清福去了。
自去年年底走投無路時到永豐,這八個月來楊昊和孟博昌同生死共患難,友情與日俱增,一朝要分別,楊昊心裡實在有些捨不得。孟博昌則鼓勵楊昊放心大膽地去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孟博昌走了,朝廷撤併河套三城的詔書隨後下達豐州。
豐州被劃歸朔方管轄,永豐、豐安則被降為豐州屬縣,但現在這些對楊昊並無太大的影響,豐州三城已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不管是朔方派出的刺史王瑞,還是仇士良派來的刺史蕭明月,都被楊昊轟了回去。
最後在寶曆社上層的斡旋下,原同州刺史張虎臣調任豐州刺史,楊昊則被任命為豐州防禦使。這是楊昊獲得的第一個正式任命,起先不管是永豐長史、天德軍判官還是豐安刺史都是自己任命自己,雖然刀把子在手,別人也不敢說什麼,但總覺得名不正言不順。
十月初,張虎臣孤身一人到豐州赴任。張虎臣年近五旬,也是刺馬營成員,但他只是剛剛入社的一名七品執戟,而楊昊則在攻破豐州後升任正五品橫刀,刺馬營等級森嚴,張虎臣雖然年紀、資歷都比楊昊長,但第一次見到楊昊還是按照營內規矩給楊昊深深鞠了一躬。
楊昊對這位頭髮花白的老者禮數周到,張虎臣到任前親自監督修繕了豐州刺史府,豐州原來一干官吏全部留用,由張虎臣自己決定進退。
不過張虎臣畢竟在官場裡摸爬滾打了半輩子,豐州誰是當家人,他心裡是清清楚楚的。因此,豐州所有的官員佐吏的任免,他都與楊昊商量,楊昊不喜歡的人,他是堅決不用。在這件事上楊昊也表現的很寬容,除了幾個核心職位,其餘的他也儘量尊重張虎臣的意思。
畢竟豐州三城有十幾萬人口,也需要一個幹吏來掌管。而楊昊自認自己目前尚不具備這個能力,何況他也不願意把精力耗費在繁瑣的政務中。
安頓好了張虎臣和三城的主要班子,楊昊決定集中精力解決兩件事:一是軍務,而是財政。豐州已經劃歸朔方,駐軍不能再用天德軍的旗號。楊昊將三城駐軍改名為西寧軍,報寶曆社大總管批准,經過一番運作,西寧軍的名號得到兵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