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部分

。李維便喬裝進城,在城裡又搜尋了幾日,幾乎查遍了城裡所有的醫館。按惡羅剎所說,知道谷昭已然凶多吉少,想起大局為重,只有寄望花青瑛將谷昭帶至福建武犇處,花青瑛知道他二人投奔的目的地。

李維孤身南下,幾日後,順利來到武犇處。此時,武犇等南居益舊部,已聯合福建各府郡十一衛所,共計六萬一千六百人,擁兵自立。雖未舉旗造反,但已然不聽朝廷排程。是以在朝廷眼裡已然形同造反。眾人官階原本屬武犇最大,起兵後,決定暫時由武犇為首領。

李維一到,很多人都曾跟隨李維征戰過,再加上李維無論是名氣還是職位都在眾人之上,李維自然被公推為元帥。李維早有心理準備,不再謙讓,坦然做了主帥。谷昭仍沒下落,他一面派人四處打聽,一面整頓軍紀軍容。帶兵多年的李維深知此刻重中之重是將手下的這些衛所的府兵在明軍主力三大營到來之前,用最短的時間訓練成一隻能徵貫戰的強兵。

李維主持軍務,首先打出旗號“清君側,除佞臣,誅閹宦。”為義軍正名。然後分封各軍要職,職位仍按明舊制:

李維為總兵。特設副將二人,一是留給谷昭,李維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不見谷昭屍體前此位暫缺;另一個為武犇。挑比較有才幹的原永安衛指揮使張平海任左遊擊,三明衛指揮使餘新任右遊擊。其他各衛指揮使何守亮,王一輝,王化明,陳開源,羅永河,趙力,耿武,包英華……等人分別擔任都司、守備等職,各統軍五千人馬。每人手下分別有五名千總,每名千總下各設十名百戶,百戶下有二總旗,每總旗各有五小旗。

又設了哨長,材官,外委等職,這些職務都是文職。李維旗號一大出,天下憎恨魏閹的文人義士無不望風而投,軍內因此倒也不缺文人。一一安排完畢,另找了些可靠幹練的人擔任中軍、旗牌、轅門、糧運等要職,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各職司安排完畢,義軍馬上變得井然有序,一改初始亂哄哄的局面。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李維命武犇主管糧運以及招兵買馬,招兵物件多是受災受壓迫的窮苦人,李維是要效仿戚繼光,一改弊端層出不窮的徵兵制,改為募兵制。這樣招來的窮苦人,聽話、肯吃苦耐勞,打起仗來能奮勇爭先,不會偷奸耍滑,。

第三章 逐鹿吟 卷三 義薄雲天4

而當下的大明兵制,實行的是衛所制,府縣均有設,每衛五千六百人,每所數百人,分駐地方。一府設所,連縣設衛,各衛分統于都指揮使司,各都指揮使司又分統於中央五軍都督府。當有戰事,皇帝派個文官手持印信到各衛所調兵。完事後兵將各歸各衛,統帥將印信交還皇帝,所謂“將不私兵,兵不專將”。這麼做能有效防止大將挾私兵,擁兵自重。而在李維這等沙場老將看來,明軍制的弊端也在這裡。為帥的沒有趁手的副將和兵卒,每到戰事一起,臨急抱佛腳。從各地調來的兵將,光要磨合便需花一定的時間,磨合不好還會造成上令難以下達,各自為戰的局面。因此,導致了當時明軍裝備雖然領先當世,戰力卻一直不強的怪現象。

尤其是明軍也實行所謂的世襲制,父輩當過兵,其後代就要傳承下去。這樣造成很多有錢人家為了逃避兵役,花錢買通官府,篡改戶籍。所以,當時明軍在編雖眾,真正能調集起來計程車卒卻少之又少,而這些臨時拼湊的農民哪裡有什麼戰鬥力可言?

李維從軍多年,自是深諳明廷軍制的弊端。他要求武犇招募私兵的道理就在這裡,他一一講給武犇聽,武犇嘴上贊同,但心裡並不完全認可。畢竟,他認為自己手下這六萬將卒哪一個都是上過沙場的好漢,近年來沒少跟倭寇和紅毛開仗,這些訓練有素計程車兵怎能不如新招的農民?

不久,江西發生水患,武犇奉命前去招募了近六千名強壯的災民。李維親自訓練,只一個月,已然軍容肅整,初現軍威,武犇不由對李維的治軍之術欽佩有加。

李維對武犇道:“武將軍,等三個月後,我敢說他們將是咱們義軍中的中流砥柱。”

武犇道:“這三個月,我也會加緊訓練衛所的垛集軍,到時咱們一看究竟。”

李維笑道:“呵呵,看來你還是不大服氣,到時定要讓你心服口服。”

這時,左遊擊張平海提出了自己的疑慮:“不知為何,我們已然起兵二月有餘,朝廷卻遲遲未發兵,真是奇哉怪也。”

李維道:“所以說,亡明,明亡,這都是天數。眼下明廷可用的衛所兵,根本不堪一擊,大部分有點戰力的都已被西南戰事消亡殆盡。只剩下京師三大營,五軍營有二十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