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劃分之後,記憶才能成為可能。
感性記憶比較籠統,但持久。機械記憶具體,但容易遺忘。我們常常對某件事物感到熟悉,但又忘了它的出處,就是這種情況。
各種心理現象都是由某些固定的程式產生和發生,並非一片混沌。它們分工精細,條理清晰,有條不紊,各司其責。我們所發現的只是它運作的結果,而對其精密的工作原理卻一無所知。
所有意識都是現在的意識。
外部感官猶如江河流入的海口,百川由它而入大海,它既是意識的邊緣,同時又歸屬於意識,受意識的指揮。與意識相連時,體現為意識的工具,脫離時,恢復為感官本身,此時,人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當感官僅僅為感官,不與意識相連時,它是“可有可無”的。
感官做為意識收集資訊,與外部世界發生聯絡的轉運站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它本身的功能。
當意識完全投向內裡或靜息時,與感官的聯絡便中斷了,而一旦需要,它就會自行接通,意識在這裡是完全自由的。
把無序的排列成有序的,然後再認識它,思維的一項功能。
認識與事物之間總是隔著一段距離,這距離可以無限接近,但卻永遠不能抵達。
人類的思維有一種探根究底的本能,因而,對未知的,努力求為知,對不可知的,臆造出一個知,並把它當成是可能的。
人先有各種感受能力,而後才有區別劃分各種感受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