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份額。2004年4月,Medco支付了2 930萬美元用於解決州和聯邦起訴人的指控,控訴它由於改變病人的藥物,而導致病人和健康計劃的成本增加,從而違反了消費者保護法和郵件欺詐法案。該公司還同意將它與各製藥公司間的協議公開。

總體而言,藥物福利管理公司是否降低了消費者的藥物成本很難說,因為它們的交易一點都不透明。我猜測,它們的行為增加了消費者的成本,因為它們的角色只不過是在錢櫃裡又增加的一隻手罷了。但是藥物福利管理公司現在卻是製藥業外圍的主要運營者。而且隨著醫療保險處方藥福利計劃的推行,它們還將不斷壯大,因為它們將會執行更多新的保險專案並且將數十億美元資金用在這個專案上。

一些對大型製藥公司的罰款數額十分巨大。2000年到2003年,根據馬薩諸塞州美國律師辦公室衛生保健欺詐聯盟的主管邁克爾·勞克斯(Michael Loucks)記載,8家公司共支付了22億美元的罰款。其中的四家——TAP製藥公司(第七章中討論過)、Abbott公司、阿斯利康公司和拜耳公司——對犯罪指控進行了辯護。其中的冠軍TAP公司總共支付了8億8千5百萬美元,其中的2億9千萬是犯罪罰款。勞克斯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該公司20世紀90年代從醫療保險中獲得了27億美元的收入,因此它現在還活得很好。

有些公司同時面對若干項法律控訴。例如先靈葆雅公司同意向政府支付5億美元,因為它總是不能解決它在新澤西州和波多黎各(而不是加拿大,請注意)的工廠和藥物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在聯邦貿易委員會對先靈葆雅公司進行調查之後,消費者團體控告該公司與通用名藥公司勾結起來阻止通用名藥上市。還有幾個聯盟由處方藥獲得權訴訟組織領導著,控告先靈葆雅公司對Claritin的推廣誤導了消費者,因為它們沒有說明該藥物通常只有50%的療效。據報道,2003年,該公司又有眾多的聯邦訴訟,包括給醫生回扣、推廣藥物的未經批准的用途、向公共醫療補助計劃遞交虛假的價格資訊以及銷燬與調查有關的檔案等等。真是豐富得很。

總體而言,製藥公司特別希望解決案件,而不是對重罪表示服罪或者被擋在醫療保險和公共醫療補助計劃之外。那些罰款(有時數額巨大)只能抵消公司可疑行為帶來的部分額外利潤,而整件事只不過就是做生意的另一種成本罷了。雖然,可能許多指控太雞毛蒜皮了,但是,勿庸置疑,訴訟數量正在增加,製藥業也首次表現出無助的樣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對它的公眾形象沒有什麼好處。小麻煩多了也就是大問題。

乾涸的供應鏈和華爾街的反應

大型製藥公司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不斷萎縮的供應鏈。自2001年以來,眾多暢銷藥的專利到期,價格管制出現新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供應鏈的萎縮可能給製藥業帶來災難性的打擊。這正是大型製藥公司精心策劃的戰略——將風險性研究交給別人來完成,而自己集中力量生產模仿性創新藥——所導致的結果。在第四章,我討論了創新藥物(新獲批准的既有新的成分又被FDA認定比舊藥療效好的藥物)的匱乏。從2000年以來的四年內,獲得批准的314種藥物中只有32種是創新藥物,其中只有7種來自美國十大製藥公司。2000年法瑪西亞公司、默克公司和百時美施貴寶公司各一種;2001年默克公司有一種;2002年沒有;2003年法瑪西亞公司、惠氏公司和Abbott公司各一種。輝瑞公司在哪裡?禮來公司呢?先靈葆雅公司呢?這麼低的創新藥物產出率根本不能證實美國製藥業是多麼創新的誇誇其談,也不能佐證如果我們進行價格管制就會危及拯救生命的藥物產出的警告。

狂歡結束了嗎?(5)

2003年第三季度末,《華爾街雜誌》報道了製藥業的業績。這篇報道中的一句話在幾年前還是無法想象的:“製藥公司已經病入膏肓了。”它接著寫道,“今年以來,製藥公司的股票讓投資者大失所望,昨天的新聞裡還說情況會越來越糟糕。”為什麼?“賺錢的藥物的專利到期,阻止衛生保健費用上升的種種努力,以及藥物供應鏈的薄弱。”默克公司曾經是美國第二大製藥公司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包括的30家公司之一,它在該指數30支藍籌股中是股價下跌最慘重的。

公司的壞運氣各有不同。例如輝瑞公司由於它的暢銷藥Lipitor和Celebrex,日子還比較好過。儘管如此,在收購法瑪西亞公司之後,輝瑞公司宣佈它2003年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