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的石像是用島上的火山凝灰岩雕鑿而成的,被先民們作為神來祭祀。”

森:“石頭被雕琢成石像就不僅僅是石頭了,還附上了社會意義。神祭祀作為意識形態是社會的上層建築,處於社會結構的頂端,它的建設規模可揭示當時社會的經濟基礎。一千來座摩艾,揭示它的背後有一千的N倍的生存空間、人口資料、生產資料、消費資源等。這是一個彈丸小島所能承載得起的嗎?”

我恍然大悟:“哦!你這麼分析啊!”

我們沉默了一會兒,靜靜地望著夕陽在海面慢慢沉落。我想起了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眼前這大海落日的景象比起王維的詩境更加悽豔絕倫。

一會兒,一座小島出現在海域中,它看上去是那樣荒涼,上面光禿禿的,花木稀少。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復活節島。郵輪特意繞著復活節島轉了一圈,讓遊客大飽眼福。就在復活節島的海邊,矗立著一排蒼涼的摩艾石像。它們造型怪異,表情多姿,或冷漠,或沉思,或驚訝,或孤傲。夕陽下沉,海浪澎湃,它們在大海落日的背景上構成一道無與倫比的古文明風景線。

復活節島文明毀於孤獨(2)

我突發奇想:“如果島上矗立著的不是這些神秘莫測的巨大石像,而是一座座夏威夷式的酒店別墅,那麼它就一點也不足為怪了。”

森:“呵呵。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地域文明已在跨國界跨民族的全球性文化融合中漸漸消失了個性。人們之所以熱衷於去偏僻地方旅行,正因為那裡還保持著地域文明的鮮明個性。”

我:“復活節島文明除了個性鮮明外,還存在著亙古之謎:是誰建造了這些巨大石像?是誰創造了孤島文明?他們又是怎樣來到這裡的?”

森:“人們曾經產生悲壯的猜想:在遠古的遠古,太平洋上曾經有一片大陸叫太平洲,產生過輝煌的人類文明;後來在一次地殼運動中太平洲沉沒了,只有一丁點小島還露在海面;復活節島就是遠古太平洲文明的最後遺存……可是海底鑽探考察卻發現,太平洋底從來沒有大陸型地殼的岩石。”

我:“人們還曾經產生神奇的猜想,復活節島文明是地外文明的遺存,外星人的遺作。”

森:“人們作出這樣的猜想,首先是否定了另一種可能,也就是在沒有科技的遠古,南太平洋上那些相隔遙迢的島嶼之間是不可能有互相交往的。”

我:“是啊。即使到了1722年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首次發現復活節島,他也是駕駛著精心打造的遠洋船隊全副武裝才來的。遠古孑然一身的海洋先民,又怎麼能跨越這茫茫海域進行交往呢?”

森:“但是他們恰恰忘了,人類的原始創生活動並不是在洛加文式的安全模式下進行的,相反大多是付出無數生命的代價,是在必然喪生的歷險模式中找尋著偶然存活的機會。現代文明的發展已昭示了人類的潛在智慧是無法估量的,同樣,人類的潛在體能也是無法估量的,但這種體能估量也許要逆向地朝著往昔追溯。當人們為奧運會冠軍驚歎歡呼時,誰能想到在遠古年代,這樣的冠軍可能比比皆是?”

我:“據說挪威考古學者兼人類學者海約達赫爾為了研究復活節島文明曾經做過這麼一項實驗,他用西印度輕木做成木筏,用蘆葦做船,在海上成功行駛。這一事實足以證明,太平洋海域的遠古先民完全能夠用這種方式進行遠距離的交往。”

森:“國際考古界經多年研究現在普遍認為,復活節島的最早先民是在大約公元400年漂流到此的波利尼西亞人。”

我:“哦!這多麼匪夷所思!完全可以稱他們為世界航海史的先驅。”

森:“說起世界航海史,西方的哥倫布會被人們習慣性地列為輝煌的章頁,他發現了一片‘新大陸’,那是在1492年。可直到1506年他病死時都誤認為自己發現的美洲大陸就是東方的印度。”

我:“這也就是說在公元1500年前,美洲大陸隔著寒冷的白令海峽而沒有出現在人類主流文明的視野中,更何況南太平洋上那些不起眼的小海島呢。”

森:“是的。航海要藉助洋流、季風等自然因素,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先民能利用的只有竹筏、輕舟等。專家無法考證他們從遠古的什麼時候起具備了高超的航海本領,但考古發現和研究足以令人咋舌。”

我:“什麼?”

森:“據一項對中國山東大汶口文化人口研究推斷,那裡的居民為波利尼西亞人種。這個結論又可進一步追溯到北京山頂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