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立於山峰之巔,充分顯示其形體和精神之偉大!精神上偉大的人物,如果形體上也顯得高大,二者相互幫襯,將會產生出一種不可思議的強大精神力量,教育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不斷進取。不過,即便是一個好的創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經過許多次的反覆、許多代人的努力,最後時機成熟,才能一錘定音,成就一件好事。這也應驗了“好事多磨”的諺語。

早在1923年,南達科他州的歷史學家多恩。羅賓遜就曾建議過在黑山上雕刻群像。當然,當時的考慮,主要是出於商業和藝術的目的:為了吸引遊客和發展藝術。他擬對著黑山從平原升起的西方,在入口處立像,作為進入落磯山脈的序曲。在此,抵禦了天然侵蝕的花崗岩岩層,形成了一些尖塔巖;這些尖塔巖的聚合,使人聯想起了哥特式教堂的塔頂。羅賓遜想將這群尖塔巖,雕刻為對發展該區域有汗馬功勞的美國印第安人和美國探險家的群像。但倍遭因循守舊的人們的刁難和反對,而且振振有詞:雕像?尖塔巖可是上帝的傑作和創造啊!萬萬動不得!更早些,1849年,密蘇里州參議員托馬斯。哈特。本頓曾提議過在落磯山上立一尊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大型雕像;但似乎毫無反應,石沉大海,一紙空言。直至1886年,紀念體現自由精神的美國建國,150英尺高的自由女神銅像由巴黎萬里迢迢運往美國,落戶在紐約曼哈頓區大西洋中的一個小島上,成為了美國、乃至世界最有名的一個觀光景點。以此,人們更進一步地認識到,一個偉大的國家需要有偉大的藝術!

1927年,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宣佈開闢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區。從此,年逾六旬的格曾。博格勒姆開始了他歷時14年、終其一生的總統巨像雕刻工程。

格曾。博格勒姆,一個丹麥摩門教人的兒子,1867年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在法國巴黎學習的藝術。回國後,一直工作在他藝術家哥哥索倫的陰影下,無聲無息,甚至當幾項工作已使他曉有名氣時。他曾為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複製過火炬;為紐約的聖約翰大教堂複製過聖者和使徒像;新澤西州紐瓦克的林肯坐像和美國國會里超大尺寸的林肯半身雕像,也是他的作品。1915年,他還曾參與過佐治亞州“南部同盟紀念雕像”的設計和構思。他醉心美國的重大事件,並透過創作慶祝美國重大事件和人物的雕像而聲名載道;對他而言,美國即意味著“大”。

博格勒姆勘測黑山地區,發現了一處遠比易碎的尖塔巖好得多的場所:即是海拔1753米高的拉什莫爾山。該山裸露的花崗岩崖壁,寬的一面正對東南方,朝陽,每天大半天都可以沐浴在陽光的直射中。同時,當地的哈尼峰花崗岩,品質堅硬,每一萬年巖面只能被磨蝕一英寸,宜於用來雕刻永久性的露天雕像。基於此,他最終選擇了拉什莫爾山作為他雕刻總統巨像的山體。他的選題和創意提升了拉什莫爾山紀念區的定格和意義,由地域性的事業提高到了國家級的水準:紀念美國的創立、儲存和發展。他遴選出的四位總統,每一位都涵蓋了這個國家發展過程中一段較為輝煌、精彩的歷史。

7月16日下午5點鐘光景,我們光臨了拉什莫爾山。一進景區,有著四位總統雕像的一面山體就展現在眼前。當我們順著觀光路線向前走,在旗子大道入口的地方,依憑道路二側二棟長方體形對稱的花崗岩磚石房屋,前後齊頂、貼牆懸空跨接了二道花崗岩磚石的橫樑;橫樑的下方撐起了二根花崗岩磚石的柱子,形成三個大小一致的門框,每一個門框頂部的門楣都用一種帶裝飾性的青白色漢白玉條石做成,看上去這一整齊劃一的花崗岩磚石長方體的框架,色彩典雅、樸素,與後面的山體渾然一色,倒像是後面的總統巨像的基座。遠遠望去,視覺的效果,拉什莫爾山總統巨像的自然山體,正好被攔截在花崗岩磚石長方體的橫樑上方,宛如立坐在花崗岩磚石的底座上:從左到右排列的華盛頓、傑斐遜、羅斯福和林肯四位總統的雕像正好坐落在橫樑的正中部位;華盛頓總統頭像左側預留的一段原始山體,頂部略高於頭像,光禿禿的,難得見到幾株巖縫間長出的矮小松木,寬度大約有整個雕像寬度的一半,色澤比雕像的灰白色深些,還隱隱透著點青黛的顏色,表面滿是皺褶和裂紋;右邊林肯總統右側的一段原始山體,寬度大約等同於整個雕像的加工面,中間部分有些隆起,頂部形成三段弧形,略高於林肯總統的頭頂,自然狀態與左邊的相同,就是植披明顯地多了些,不過依然顯得很光禿。整個的這段原始山體,雕像部分略向外突出些,立體感很強;總統巨像的雄偉壯麗,把這段山體裝點得格外地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