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江南之行,他是深有體會,其中的幾個縣、州就是因為當地的官員不敢擅自開倉放賑,這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不過令李恪感到欣慰的是,很多的地方官員都能夠在危機的關頭,以災民的生死為重,冒著違反朝廷旨意的危險,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主動開啟糧倉放賑。
原本,李恪對於蘇州以及杭州刺史在此次抗洪救災的的過程中,空守著糧倉卻墨守成規的等待朝廷救援深感不滿,但是看在他們也在職責範圍之內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並且沒有絲毫的疏忽大意的地方,所以也只能在暗地裡說他們是平庸無能之輩,表面上還要誇獎他們在工作中的盡職盡責。
江南道的賑災任務終於可以告一段落,李恪也就準備起身趕往嶺南道。嶺南道今夏也曾經遭受暴雨的侵襲,不過萬幸的是並沒有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李世民之所以會委派李恪前往嶺南,其中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嶺南地區距離中原路途遙遠且交通不便,當地又多為少數民族,此次朝廷派出巡察使,而且還是親王殿下,顯示朝廷重視當地疾苦、安撫民心才是此行的最主要的目的。其二是自打李恪向李世民講述了南海外有大唐急需的金、鐵礦藏以後,李世民大為心動,有讓李恪到嶺南實際考察一番,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作為將來造船出海的基地的目的在其中。
江南前往嶺南,有兩條路可供李恪選擇。一是走旱路,出杭州一路南行經台州、括州進入嶺南的建州,然後再轉向東南前往唐初時嶺南最為繁華的海港城市之一的泉州。當時的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天竺、大食乃至歐洲的貨物,都是透過這裡然後再由陸路運往大唐內地的。另外一條則是走海路,從杭州乘船出海,然後一路向南直抵泉州。
兩條路各有優缺點,陸路趕往泉州,一路之上多為山路,即便是乘坐馬車,也是非常之顛簸,而且路途非常遙遠,一路行來非常勞累;走海路前往泉州,相對來講就要輕鬆許多,可以免去一路之上的顛簸之苦,而且路程上也要短上很多。只不過,沒有出過海的人,很難接受海上行駛的暈船滋味,頭一次出海之人,在最初的幾天裡,通常都會頭暈噁心,甚至大吐特吐。不過只要克服掉暈船所帶來的不便以後,就會比走陸路輕鬆得多。
對於到底是走陸路還是走海路前往泉州,李恪一時難以下定決心,不為別的,只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那個妹妹李明達是否經受得起暈船的折磨。如果按照他和李世民的意思,他這一次就要乘坐海船出海,提前感受一下大唐海軍的航海能力,就應為李明達的存在,才使得他不得不考慮,是否有必要改走陸路前往泉州。
唉,俺咋和那個林妹妹似的,動不動就生病嘞?剛想好好的爆發兩天,該死的感冒就來給俺添亂。從睡醒開始到現在,已經整整的用掉了一卷手紙。俺那可憐的鼻子啊,都已經被俺揉成酒糟鼻了……今天實在是沒有精力再寫下去了,字數有點少,大家就將就著點吧。 漫步在這裡向大家賠罪了
關注官方qq公眾號“” (id:love),最新章節搶鮮閱讀,最新資訊隨時掌握
第三十三章 出海
第三十三章 出海
思之再三,李恪最終決定讓李治和李明達走陸路前往泉州,而自己則走海路前往泉州。在得知李恪的這一決定後,李治和李明達兩個小傢伙非常堅決的予以反對,並且片刻也不讓李恪離開他們二人的視線所及的範圍之內,大有不改變主意就讓他不得安寧的架勢。
李恪為此苦口婆心的勸說了兩個人整整兩天,誰知兩個人算是鐵了心,不管他如何的勸說,始終把腦袋搖得向撥浪鼓一般,就是不肯同意。無奈之餘,李恪只好拿出兄長的架子,板著臉教訓了兩個人一番,誰知以往百試百靈的法子,這一次也失去了作用。
就在他無可奈何的時候,神秘消失了半個多月的孫思邈,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並且告訴他可以確保李明達的安全。既然得到他的保證,李恪也就不再和兩個小傢伙較勁。
杭州灣內,停留著專門為李恪前往泉州而準備的一大五小六艘海上戰船。最大的一艘居然長達二十丈(四十五米左右)開外,寬也有近四丈,船帆加船槳的混合動力。這些還不能令李恪吃驚,最為令李恪想不到的是,船的兩側以及船的尾部,居然安裝有推進器。這種推進器外形就如同水車,由設在船艙底部的工作間內的水手,透過人力蹬踏產生動能,再透過傳輸工具,把動能傳送到船兩側以及船尾的推進器,使得戰艦向前行駛,這可以說是最為古老的機械推進器。小一點的戰船也有十丈以上,只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