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金花銀說是不少,但在京十萬武臣,不論是俸祿還是額外加賞,這全是由大內負擔,算算一年真落不下幾個來……老是讓外廷交進銀子,咱們自己知道是短了銀子使,外廷不知道,只說是咱們太靡費了,傳揚開來是真真不好聽,沒法子,只能事事儉省一些兒了。倒是惟功你這樣有良心的,不光是把銀子自己收著,也知道皇家日子難過,只是象你的實在是少了些兒。”
太后這般長篇大論,只顧說內廷錢不夠使,看來日子是過的太緊巴了。
萬曆在一邊插嘴道:“娘娘千壽節將至,吩咐內閣赦免刑部死囚,這事情怎麼樣了?”
這一次惟功到京城各地去添香油錢,要緊的就是李娘娘的生日快到了,皇太后也要替自己祈福,只是這種開銷外廷肯定不支援,原該就是內廷拿錢。但這陣子為著皇帝大婚之事,開銷實在不小,宮中用度都吃緊,拿出上萬的銀子去添香油錢放焰口,那是斷然不成的。聽聞此事之後,惟功當然是主動報效,說起來明朝勳貴在這一點上和前清完全不同,清廷遇有重大事故,或戰爭,或賑災,或興大工,王公貝勒是要認捐報效的,捐多少報效多少,都有一定之規。
大明的規矩就是養著親藩勳貴不能動,二百多年就沒有這種先例,後來崇禎窮極了,想在勳親中藉助,結果碰的一頭包,皇子都死的不清不楚,而崇禎一心要藉助的勳親人家,就是眼前這位李娘娘的後人武清伯的家族了。
惟功能主動提出報效銀子,在皇室眼中簡直就是勳臣中的異類,由此也大獲皇室的歡心,至於勳戚會不會議論,抱著皇室的大腿,惟功才懶得理會。
倒是此時萬曆突然問著涉及朝政的話題,惟功感覺十分意外,只得斟酌著答道:“臣聽說內閣不大讚同……張先生最近在清理刑獄之事,赦免之事,似乎與法理有悖,所以張先生反對此事。”
李太后點頭道:“張先生已經有密揭送進來了,刑獄有常,雖然有慈心,也不能敗壞國家法度。他這麼說,只能依他了。”
有關赦免死囚人犯之事,其實太后已經和內閣扯了幾次皮。很明顯,太后非常信佛,放生蛇龜之類已經不大過癮,頗想救一些人命來積攢功德。
這事兒要是在張居正和高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