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就是石油與天然氣的輸出大國,十多年來,俄羅斯的經濟主要就依靠輸出石油與天然氣所獲得的鉅額外資,才能夠實現連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並且恢復到了蘇聯解體前地水平,重新成為了世界大國。伊朗與委內瑞拉也是產油大國,而且都與美國有著很深的矛盾。如果能夠由俄羅斯牽頭,成立一個掌控國際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出口的國際組織的話,那麼俄羅斯就將成為最大地受益者,並且繼續利用出口石油與天然氣獲得鉅額外資,推動經濟高速發展。
問題是,此時國際舞臺上並不僅僅只有美國與俄羅斯。還有另外兩支巨大的力量,一是由法德兩國領導的,正在努力完成一體化,走向統一的歐洲。二是東方正在崛起的另外一個大國。
歐洲也是重要的石油消費地區,其石油消費主要依靠進口。為了解決石油進口問題,歐洲曾經在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時支援美國,希望以此獲得在海灣地區的石油利益。可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並沒有允許歐洲的石油資本進入伊拉克,擺明了不想與歐洲分享伊拉克的石油利益。除了對美國深感失望之外,歐洲還是得積極的尋找更多的石油產地。比如在美國準備制裁委內瑞拉地時候。法德則與委內瑞拉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利比亞在交出了製造洛克比空難的恐怖份子之後,法國首先與其改善關係,甚至為利比亞改進武器裝備,向利比亞出售尖端武器。在奈及利亞內部動亂上,歐洲國家的行動也非常積極。可以說,歐洲一直在謀求獲得更充足。
的石油來源。
同樣的,共和國為了維持經濟地高速增長,也一直在積極的獲取石油資源。擱置南海地區的爭端;與日本解決東海油氣田的劃分;積極開拓中亞,特別是裡海地區的石油產地;增進與伊朗等國的關係;積極調解蘇丹達爾富爾地區衝突;在奈及利亞的積極外交斡旋活動;與委內瑞拉等國關係的改善等等。這些都是共和國在積極保證石油利益方面所做出地努力,當然,這還少不了共和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非正式同盟關係。
正因為有了歐洲國家集團與共和國的存在,俄羅斯要向與伊朗,委內瑞拉等國成立單方面的石油控制組織就不那麼容易了。同時。伊朗也認識到,即使再成立一個類似於OPEC的國際組織,也制國際油價,畢竟石油是商品,商品的價值是由供求雙方共同決定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控制石油價格。更重要的是,如果僅僅只成立生產國組織的話,就必然會使該組織成為第二個OPEC,地武器,最終也無法保證石油生產國的利益。
黃龍飛與伊朗總統談的就是這件事情。而黃龍飛的身份是共和國的非官方代表。雖然這個身份看起來低了一點,但是作為共和國最成功的商人,外加黃龍飛在共和國政府內地關係網,他足以代表共和國,或者說是共和國的石油商與伊朗方面進行談判了。
雖然雙方都知道,成立一個供銷一體化的國際組織的正確性與必要性。但是雙方仍然有很多的分歧與矛盾。
—
首先是石油利益的劃分。石油是產油國的重要國家資源,雖然開採石油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石油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再生地,不可替代的資源,因此怎麼給石油定價?其次是供求雙方之間的關係,說白了,就是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最後就是新的國際組織所在地地點。這個問題還相對容易解決。
石油定價方面的麻煩是最大的。伊朗的主要產油區就集中在西南部的胡齊斯坦省,以及南部的海灣地區。胡齊斯坦省已經被美軍佔領,伊朗軍隊在撤走之前破壞了幾乎所有的油田,炸燬了所有的石油開採裝置。目的就是防止美軍開採石油。雖然在戰爭結束後,美軍必然會全部撤出伊朗,但是修復石油開採設施,使油田恢復生產,這需要鉅額投入。伊朗政府在短期內根本就拿不出足夠的資金,也就只能藉助國際投資使油田恢復生產。
問題也就出在這裡,由這些油田產出的石油是由國際石油公司定價,還是由伊朗政府定價呢?按照雙方最初達成的協議,由國際石油公司定價,而伊朗政府只收取資源開採費用,出售費用,以及在出口時的關稅。可伊朗政府提出的資源開採費用與出售費用極為高昂,再算上出口關稅的話,就算不計算開採成本,每桶石油的價格都將超過180美元。
這是黃龍飛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條件,或者說,其他任何石油公司都不可能以這麼高的價格從伊朗購買石油。按照國際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共和國對石油的需求來看,石油進口價格必須控制在每桶80元以下,算上其他的費用之後,油價不能超過每桶120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