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8部分

國、俄羅斯迅速崛起,歐洲對大國利益地嚮往,這些都對世界局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格局。也正是如此,那些眾多的地區經濟共同體必然會最終淪落為大國手裡的工

書房裡,黃龍飛、袁鴻業、朱世宏與方興國都在發表自己的意見,凌天翔與連豫泯乾脆就坐在了角落裡面,當起了聽眾。到最後。四個人的觀點得到了統一。那就是。現在共和國正面臨著30年來最嚴峻的一次挑戰,或者說是危機。所謂“危機”,就是危險與機遇並存,如果無法戰勝危險,沒有抓住機會,那就單純是危險,如果戰勝了危險。並且抓住了機遇,那就是一次發展的好機會。

四個人對危險地認識是一致地,即現在地國際局勢非常混亂,共和國已經走上了前臺,就無法避免強大敵人的挑戰。美國不會放棄全球霸主的寶座,必然會對任何一個發起挑戰的對手進行更有壓力的打壓。日本也不會甘心放棄亞洲經濟老大的地位,必然會垂死掙扎,甚至有可能絕地反撲。如果美國與日本聯手。再加上一直對共和國有所警惕的歐洲地話。那麼共和國在未來所要面臨的挑戰是非常艱鉅的,同樣的,共和國未來道路也將更加艱險。更加崎嶇。

在對機遇的認識上,四個人就不完全一樣了。其中,朱世宏與方興國主張重視國內市場,認為應該首先擴大國內市場,並且消化已經取得的經濟成果,並且努力使共和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然後用控制市場的辦法來成為世界上頭號經濟實體。黃龍飛與袁鴻業則認為,在加強開拓國內市場地同時,共和國也應該同時加強對海外市場,特別是周邊國家地市場進行滲透,並且努力建立起一個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地區性經濟共同體,從而達到控制更大的市場,掌握更多資源,獲得長期發展動力地目的。

換句話說,黃龍飛與袁鴻業都認為,在短期內,共和國的重點應該是建立地區性經濟共同體,這甚至比拓展國內市場更為重要。兩人這一觀點的基礎是,共和國本身缺乏經濟長期持續發展所需要的資源。

相對而言,共和國對市場的需要是可以透過拓展國內市場來得到滿足的,畢竟共和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經過了30多年。展,共和國的內部市場已經比較成熟了,只要抓住國內市場,那麼就不缺乏購買能力。而今後制約共和國發展的不是市場本身,而是原料,特別是能源,以及重要的礦物原料。

黃龍飛列舉了一系列的數字。共和國的能源有7成需要依賴進口,其中石油的進口比例已經達到了80%,在10之後,有可能達到95%,這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要知道,美國的石油進口比例,就算在在最高點都沒有超過75%,一般情況下都維持在60%左右。和國在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上也嚴重依賴進口,其中鐵礦石的進口比例達到了65%,礦石的進口比例超過了70%,橡膠的進口比例超過了80%,木材的進口比例達到了55%,甚至連糧食都有10%需要進口。現在共和國最需要的是滿足國內各大工廠的原料,以及滿足百姓生活需要的物資!

在黃龍飛的這一觀點上,袁鴻業做了一點補充說明,即共和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問題。

如果需要以國內市場作為經濟發展基礎的話,那麼大量產品就要在國內市場上消化掉,能夠用於出口的產品相對減少。同時,因為共和國自身無法產出足夠的資源,所以隨著國內市場的擴大,需要進口更多的原材料。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的情況。雖然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但是長此以往下去,除非共和國能夠成為美國那樣的,擁有絕對優勢的頭號市場,同時共和國的貨幣超越美元與歐元,成為全球通用貨幣,不然的話,共和國的發展必然會出現問題。

要解決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的矛盾,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也就是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用以購買更多的原材料。這就涉及到了共和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

在30多年的發展中,共和國出口的主要都是初級,或者產品,而且以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為主。這類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少,利潤率也非常低,而支撐起共和國龐大的出口能力的,是大量的剩餘廉價勞動力。隨著共和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也在同步提高,同時勞動力也不可能永遠都有剩餘的。因此,就必須要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從而拉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經濟結構轉型是一個相對來說極為龐大的,也是一個系統問題,而不是單一存在的。同樣的,在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時,共和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