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為了某個寵臣,或者某些原因,殺死自己親生兒子的帝王不要太多。
若是普通的太子,倒也罷了,可是這個太子,百姓寄託了太多太多的希望。不但百姓,就是士大夫,對武則天的出身一直鄙視,武承嗣就更不用說了。偏巧今年開ūn發生了一件事,今年也有科闈,這個與李威不相干的,可因為在洛陽舉辦,所備倉促,又因為當時朝中多事,所以舉辦得不成功。正考時錄進士五十七人,這個數量是很大,在唐朝立國以來,能擠入前五。
但舉子皆認為不公,應當說唐初政治很“民主”的,不僅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基礎,早年李治也做了許多實事。比如科考,落第了,借酒澆愁,還有一個名堂,叫打毷氉(祛除煩惱)。退而肄業,再次複習進修,謂之過夏。肄業後新成果,也就是有所體得,叫夏果,亦稱為秋卷。另外還有一個規矩,若對貢院不滿,認為主司取士不公,於是匿名造謗,謂之無名子。無名子之流,朝廷也不怪罪。
可今年不公正太過明顯,甚至認為天后有意在這一撥進士中選找心腹,這個不大好明說的,皆是舉子之間暗下的議論,認為此次科考錄取的寒過重。這一點李威與武則天是不謀而合,扶持寒是必然的,否則社會分化越來越重。但也不能否認名望族,就象後世考大學一樣,上海北京高考錄取率多少,秦嶺大別山雲貴山區那些窮學校又能錄取多少?這就是牽及到一個資源問題,名資源多,人才自然出得多。或者如武承嗣詭辨萬民平等,恐怕現在這時代,連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部曲,都沒有這個念頭。
因此,先是出現許多無名子,後來公開聯名上書質疑。李治為了平息這些舉子的怨氣,下詔重考,又錄取了十一人。這也說明了李治現在對事情判斷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唐朝立國以來,李淵五次科舉,錄取進士二十六人,李世民錄取了二百零五人,共二十次。在這次科考前李治一共是是十七次,一共是三百三十幾個人,就沒有重考過的。
即使這樣,許多舉子皆不服,繼續逗留在洛陽,那天三通航,這些舉子還去觀看過。
本來就不服,聞聽此事,有的是真心不平,有的是為此揚名,畢竟清流還是主體的,再次聯名上書,責問朝廷。第一為何周王妃慘死,埋藏草草,這不合制度。第二是為何周王妃幽禁,派人伺其突煙?生食之事不提,可以用懲罰,讓周王妃改過自新搪塞,後派人伺其突煙就不對了,幾天都不冒煙,人拖出來屍體都腐爛了,為什麼不派人進去檢視。皇宮大約沒有進去過,裡面進出的宮人想來不會少,餓得走投無路,周王妃不喊不叫?為什麼又沒有一個人聽到?但一個內沒有這麼大膽量的,現在宦官可以做心腹,沒有專政,權利還是很iǎ。趙氏不僅是一個王妃,還是常樂公主的nv兒,因此有第三條,是何人指使的?第四條是問李治的,弟妹無辜慘死,太子過問,也是人之常情,為什麼皇上下詔將太子也幽閉起來?
有人帶頭就好辦。其實知道此事的人不少,心中不平,卻在觀望。這也是武則天的手段有關,馴馬三策,用鞭子ōu,用馬錘打,再不聽話,用匕首一刀解決了。因此武則天對不聽話的人,解決方法很簡單,斬草除根,趙氏被活活餓死,同樣也是一個警告。人心未必服氣,可是有幾人悍不畏死?於是只好寂默不言。但有人帶頭,法不責眾,接著眾多儒生開始紛紛上書,連著百姓都表示抗議。
征討聲音大起來,同樣bī得各位宰相不能坐視。
太子bī到這等地步,向一個外戚負荊請罪,本身就是宰相的失職。還有一條,劉仁軌回來了,這場戰役不是從劉仁軌離開後開始的。自去年就在準備,劉仁軌沒有到,大軍已開始出行。劉仁軌還沒有離開京城,命令早已下達,命臣服於唐朝的靺鞨準備士兵,浮海進攻新羅南境。同時李謹行在平壤徵集大軍。
這也是落後的通訊方式導致的。
一道命令,下到新羅,縱然最快的馬匹輪換,也在一兩個月時間。劉仁軌開始馬不停蹄奔向高麗,二月初率軍隊抵達瓠蘆河。在此之前,兩軍已經jiā手,唐朝大軍突然到來,新羅沒有防備,阿達城軍民出城種麻,被靺鞨人偵知,劉仁軌立即命令靺鞨人偷襲阿達城,得手。然後才正式進攻的是新羅七重城,率領的軍隊有唐軍、契丹、靺鞨軍,四萬來人(後來韓國史書多說大捷,又說唐軍動輒幾十萬人,不可信的。與吐蕃jiā惡後,唐朝兩線開戰,分不出幾十萬軍隊到新羅了)圍七重城。
本來新羅將領就不是劉仁軌的敵手,加上現在劉仁軌又提前調了一些數次改進後的投石機與火這玩意兒現在的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