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兒子年幼時不是這樣的,這幾年就象換了一個人,這其中很難不說,沒有狄仁傑他們的“功勞”。
“家和萬事興,天子之家,就是國家。天子之家不和,天下怎和?西晉混一宇宙,一統八荒,僅幾十年後,土崩瓦解,逃匿江南,偏居一隅,何故?八王之亂,才是主要原因。”
李治又沒有作聲,李績與許敬宗昔日就說過,此乃天子家事,何問外人,於是得立武則天為後,但現在裴炎卻說天子家事就是國事,天下事。還是沒有明白裴炎的用意。
“臣以為這種騷動立即停止,二位聖繼續主持國事,太子從旁協助學習觀摩,這才是國家之本。”
這句話很得李治之心的,國家嘛,還必須自己掌管,兒子雖大,可是依就青澀,只能繼續學習,做一個好學生。道:“可是……唉……一言難盡……”
“陛下,天下無其難事,比如解繩,找出繩結所在,從容解去。當年楊家小娘太子妃的人選,因種種二位聖休之。此女貌美如花,太子又重情守信,後來允以良媛,又因為種種,包括臣在內,想匡扶太子做得更好,進諫。又,楊尉卿與徐舍人犯錯,貶流嶺南,不適水土而亡,這本來沒有做錯,可非議眾多,於是太子讓二女去揚州避言。心中鬱郁,自會有的。”百度興唐
李治腦子也不算差,硬是沒有聽出裴炎是在替兒子說話,還是在講反話。說好話,是重情,不說好話,是太子貪戀美色。
“高祖、太宗與陛下象太子之年,已是多子多女,太子只有一子,還是侍婢所出,非是國家之幸。臣在揚州也有所聞,楊家與徐家的兩位小娘子,到了楊州後,深居淺出,倒也本份。又是官宦世家,比東宮的江良媛出身好。不如調入東宮,服侍太子。太子必然感謝陛下,誤會自解。兩位聖與太子沒有了誤會,國家才能平和,群臣才會安定。雖是小事,牽一髮動千鈞,卻遠比新羅之事更為重要。”
是不是這回事,李治沒有想,只是盯著裴炎,要想著他說這些話的用意。
當然,最擔心的就是裴炎會“倒戈”。
裴炎再次說道:“天家和平興盛,國家自會興盛。只要國家興盛,休的新羅,就是吐蕃又何懼哉。請陛下三思。”
……
李威不知道裴炎一進宮,真替他進言,讓幾女進入東宮。
但他也要準備返回洛陽,臨行之前,將幾位隨行官員喊到龍駒寨聚集,問道:“各位,靴衣有沒有準備置備?”
魏玄同道:“已經派人去準備了,只是……”
意想不到的情況,使新渠施工變得不易,主要是潮溼,又在冬天施工。因此,依去年之例,提前準備了藥材,另外一人一件棉衣,一件棉被,讓身體暖和。還有就是鞋子,常見是布鞋,要麼是草鞋,靴子只是有錢人家才捨得穿。去年冬天李威就看到大雪裡,許多民夫裹著襪子,穿著草鞋在勞動。可今年多在溼地,顯然不行。防潮最好用膠靴,可是現在南海諸島沒有橡膠樹,就是有了,李威也不知如何提煉橡膠。因此,只好購買大量的皮革,製作靴子,也不是好方法,這種靴子在水裡一就軟了,但有比沒有好。只是價格昂貴,雖然棉花又賤了一些,但無疑又增加了大量成本。
魏玄同也算是清臣,聽到太子的種種做法,都有些捨不得了。
看著遠處的青山碧水,李威說道:“魏郎中,既然前來募役的百姓,皆是貧苦百姓。不然活又重,還有生命危險,待遇卻是薄,誰願意前來。得之於民,還之於民,權當是賑濟。還辦了實事……”百度興唐
“是。”
姚璹卻看著不遠處的龍駒寨,河渠還沒有修到此處,但已經湧來許多百姓,在此地興蓋房屋,說道:“殿下,一旦渠成,此處也將成為繁華之所。”
“那是必然。”
“而且此渠一成,關中就有了保障,”說到這裡,姚璹臉有些興奮,雖是太子主持,可渠成後,他也有重重的功績。
“最好不用。如果用來商旅,對河渠兩邊百姓皆有幫助。但若是朝廷用來徵調糧食,終不是黃河,船舶噸位小,若是大量徵運糧食,河漕繁忙,搬運、拉縴,皆需要此地百姓負擔。又不似大運河,數千裡之遙,兩邊百姓密集。此處多山,百姓數量少,一旦大量從此調運糧帛,對此處百姓是禍害,非是幸事。”
“是,”姚璹立即正色答道。然後說道:“有,比沒有強。”
有一條可以看出來,江南的夏糧已經調到長安。這一次徵調船舶比較順利,以前不是富戶為富不仁,自揚州到長安,多有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