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讓他鬱悶了。
鬱悶的不是他一個人,後悔的人大有人在,李威釋放墀瑪類回去,皆沒有反對意見,姑娘不算可惡,又與所謂的神馬姐姐救了許多唐朝士兵,不管怎麼說,如墀瑪類所言,屢次利用了她,心中有歉意。可沒有想到是贊普的王妃,軍部還在商議,要捉此女回來,破壞吐蕃與羊同的關係。只是到了邏些城,又與贊普完婚了,這才作罷的。
捉住了一個堂堂的贊普王妃,可以打出許多籌碼。
裴行儉都失去了儒將的風格,默然良久,說道:“她上了我們的當,我們也上了她的當……”
……
後悔已晚,鐵橋拆除,除非長了翅膀,否則再也捉不回她。一行人怏怏不樂地帶著大軍返回。直接到了洱海,要做的事還是有很多的,主要是分贓。
心甘情願地做了唐朝的弟,犧牲又重,怎麼著也得表示一下。有許多東西要瓜分的,比如領地,戰俘,族民,物資。黑齒常之說道:“殿下,不用管,讓他們自己去。”
這句話代表著大家的想法,天氣又熱了,呆在南方,軍隊很不適應。只有裴行儉搖了搖頭,但沒有言,畢竟這件事,需要李威來辦,更有威信。李威更沒有同意,不知道南詔最後如何獨立的,可是讓他們自己瓜分,必然會讓少數幾個部族就著唐軍大勝的勢頭,一枝獨大,獨大了,以後又能打著唐朝的旗號吞併其他部族,越來越大,最後野心也就有了。
命令手下,將各部喊來商議。
但梁積壽趕了過來,說道:“殿下,救臣。”
詔書還沒有下來,可戰事結束,應當班師回朝。朝廷會如何處置呢?
“梁將軍,這次大捷,你又有功勞,朝廷即使處執,也不會太重。就是稍稍貶一下,以後依然會重用。”
“但是,但是……”
“梁將軍,狄某可以告訴你一個好辦法。”狄仁傑忽然說道。裴行儉提示的話,李威都忘到腦後,狄仁傑卻預感到一個問題,這次大捷勝得十分光彩。以後太子登基也會變得更容易了,唐朝重武,一個文武雙全的太子,百姓會不會擁護?儘管太子只射殺一人,也殺了敵人的。可與當今聖上又會有些古古怪怪的事生。
有時候狄仁傑忍不住在想,於其這樣,不如真正學李世民吧。索xìng來個bī宮,省得這些麻煩,至少看起來,太子做皇帝,比聖上做皇帝會略略強些,最少在仁愛上,兩位聖上皆遠遠不及。
當然,這一次回去,聖上會頭更痛,擁護的人越多,甚至軍方,就是皇上也不敢輕易變動的。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也讓聖上不必產生不需要的聯想,太子依然少說為妙。這過節,梁積壽不知的。梁積壽立即開心地問道:“狄司馬,有何良策?”
不用寺丞實職稱呼,用了行軍司馬軍職稱呼,十分尊敬。
但狄仁傑種種能耐梁積壽也看到的,作戰看似是黑齒常之等人的光彩,甚至裴行儉與太子的謀劃,可是後勤與軍隊管理,也很重要。在狄仁傑默默無聞管理下,大軍一路西下,沒有出任何差錯。這就是本事!不愧為太子手下要幕僚。即使梁積壽也十分佩服。
狄仁傑說道:“聖上要處執你,可是殿下沒有處執,卻大膽啟用你,已經給了你一個機會。再出面,不大好。但有一人,可以相助,薛將軍。”
其實不能稱為將軍,只是白衣帶軍,可誰敢不稱呼薛仁貴為將軍?
梁積壽有些mí茫。
狄仁傑又說道:“當時薛將軍大敗,朝廷上下,紛紛要求處斬薛將軍,可是最後結果?”
“你是說是兩位聖上關護?”
狄仁傑沒有再說。
梁積壽細細回想著大前年的事。當時朝廷很怒火的,薛仁貴又是主帥,郭待封相辨,因為郭家的底蘊,朝中舊臣擁護得多。但朝廷派出欽差詢問,隨後兩兩相貶。似乎……
又問道:“那麼為什麼又從高麗流到了象州?”
“只是貶幾年,不貶群臣眾議如何平息?大非川之事過去,想啟用豈是難事。”
“謝過狄司馬。”再不明白,不要在朝堂hún了。
樂顛顛地找薛仁貴,又是送禮,又是請薛仁貴喝酒。薛仁貴忍無可忍,問道:“梁將軍,你想做什麼,直接說吧。”
梁積壽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薛仁貴說道:“梁將軍,莫要忘記,薛某還是一介白衣,怎麼替你求情。”
“是太子殿下讓我求你幫助的,”篡改了一下,不過狄仁傑提撥時,太子確實在一邊默不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