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祿氏在芒松芒贊去世後,產下遺腹子,要隱瞞丈夫兩年喪事不發,徐而圖之?時間太長了,會更luàn的,這很不合理。再加上她的家世做正妃也不大可能,因此sī下猜測沒祿氏只是一名側妃,芒松芒贊十三歲迎娶的是另一名王妃,又是側妃又是遺腹子,與後宮之中配合,徐謀了兩年才將丈夫去世訊息公佈。她下嫁時倒有可能是十四歲,也與松贊干布一樣,是芒松芒贊無子,進行的正常選妃。
第一百四十章 羞澀學拳 皆仿淑女
但李治並沒有生氣,遷為寬鄉,前幾年就有過朝議。因此耐心地解說道:“京兆百姓不可動遷的,國家京畿要地,百姓非不重,不會安全。再說,有了百姓就有了兵源。”
“是,”李威答道,可心中不以為然,即使拱衛兩京,百姓也多了些。
李治繼續說道:“其他各州百姓是有些擠,朝廷也動援過,為什麼沒有成功?”
“兒臣不知。”
“雖然關中有過旱情,但不是每一年都有旱情的,又自遠古起,開耕成熟。可遷往寬鄉呢?邊塞之地,百姓不願意前往,要麼就是山東與兩準江南各地,山東河北現在百姓也漸漸飽和,兩準與江南之地倒是寬鬆些,可經常有水災發生,其澇災機率比關中旱災機率更高。收成倒是好些,但好的土地,皆是有主之地,剩下的是澇區或是灘塗、沼澤,開耕不易。要麼就是丘陵地帶,其地更不如關中。又是天氣溼熱,離井棄鄉,百姓多不情願。朝廷根本就沒有指望過動援過百姓遷往寬鄉,只是動援了一些逃戶。即使是逃戶,都不大樂意。再說,兩京之地,乃是國家之重,雖然百姓擠些,也是必須的。過多百姓遷往他鄉,尾大不掉,對國家非有益處。”
明白了,說到底,國家不情願,能安排高句麗的百姓遷往兩準,但兩京的百姓卻是不能動的。動的只是無奈的逃戶。難怪魏元忠也不肯說,不是不明白,甚至不贊同,但不敢說。
李威也感到這樣想法不對,但這個時代,社稷的存亡卻遠在幾十萬百姓存亡之上。就是有異見也不能說。再說,國家一luàn,別以為改朝換代是**的啥,得到好處只有少數人,百姓更苦,隋唐更替,三分之二的百姓怎麼消失的?
只好說道:“兒臣淺薄,還是父皇教訓得對。”
心中又想起了常平倉,特別是隋煬帝,史記在洛陽他儲備了可供天下人六十年食用的糧食,這多半誇張了,但足以讓洛陽人吃六十年,問題是不大打緊的。為了得到這些糧食,即使楊廣時,國家風調雨順,百姓還餓死了許多人。於是唐朝改成了輕儲。
李威也不是真一點用都沒有,前世一些知識也許記不住,潛意識還是有一些的。現在知道得更多,也有一些想法。比如常平倉,唐朝也設,規模不大。這也是為不擾民不得不為的。畢竟常平倉存的是新米,到了第二年就是陳米,第三年第四年怎麼辦?因此經常將陳米糴出,新米糴進或者稅進,搬運、儲存與損耗,làng費嚴重。而且每次更換都給了一些xiǎo吏機會。
其實說到底,還是國家沒有錢。當然,有錢容易,剝削農民了。
李威也想過,隱約地覺得有解決辦法,可究竟怎麼解決,腦子裡又不清楚了。
見到兒子在思考,李治也不打擾,喝著茶看著。
思考了半天,說道:“兒臣還是想不出辦法,唯獨只有一條,豐年時關中糧食太賤,可使出一部分錢來,在西京糴入,災年放出。反正西南各坊十分荒僻,開設一些糧倉倒也方便。就著關中,運費又低,又不擾民。除此以外,別無他法。如果連年豐收,也可運向靈武西域,邊境的駐軍以及馬匹同樣需要糧草。即使是làng費,豐年國家平安,làng費一些,也是好事。”
“可就是這樣,也需許多經濟,國庫空了。”李治嘆了一口氣,不用兒子提醒,以前是疏忽了,但現在醒悟過來,各處都在等錢用,能將錢調到儲糧上面,沒有三兩個平安年的恢復,都不大可能。再說,吐蕃野心勃勃,新羅一直不安穩,連南詔各部都不太平,還要征戰,征戰,就需要糧草,士兵,經濟……
“父皇,這是好事,說明父皇愛民。昔日隋煬帝儲蓄了幾十年的糧食,國庫裡又有許多錢帛,可百姓過得極苦。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才是治國之道。”
“難能你能記住太宗皇帝這句話。”
“那是兒臣應當記住的,”李威答道。其實心中也不以為然,現在唐朝如烈火烹油,鮮huā著錦,國家不應當如此財政窘迫,百姓也不應當過得如此苦。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