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有功之降,也有多年養成的習慣,一旦變動,諸部必然不服。但關中的大旱,卻給了李威一個機會。
一路西來,天高氣爽。
關中卻在水深火熱之中,關中先雨後旱,然後又起了蝗災。在這個年代,一個大蝗災代表著什麼?不僅是關中,再到洛陽,關中土地曬得起了一龜裂,然而洛陽卻下了大雨,洛水暴漲,沖垮了洛堤,許多百姓的房屋都淹沒了。
朝廷也做了許多補救的措施,比如乘著大旱辰光,將百姓組織起來,興修丹水渠,以工代濟。然而受災的百姓太多了,工程恰恰到了尾聲。太陽暴曬了十幾天後,湧來的百姓多,工程結束了。
這麼多的災民,特別是關中,意味著夏秋兩季顆粒無收,米價終於突破了一百文大關。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並且河南大雨,都無路可逃。要麼翻山越嶺,前往劍南與山南,這要經過多少大山,並不算,與關中接近的山南道與劍南道本身就是以山區地形為主,百姓貧瘠,也容納不了多少難民。於是許多人湧向隴右。
這也是不對的,青海經過數次遷移,人口正好處於一種平衡狀態,收留不了多少的百姓。
因此,李威計劃遷移一批百姓前來西域。
早先唐朝在庭州一帶也開墾了一些屯田,為了這些屯田,也造成了一些矛盾。畢竟屯田鄰近水源,皆是水草茂盛的地區。除非也象對待吐谷渾一樣,留下一些部族,對主要的各部進行剿滅。但青海與西域能不能同樣處理?
所以李威又想出了一個主意。
咽面部是召集不了十萬多叛軍的,這包括了突厥以及其他一些部族。但突厥人並不是在熱海到弓月城一帶。突厥十姓,右廂阿悉結闕俟斤部、哥舒闕俟斤部、拔塞幹暾沙缽俟斤部、阿悉結泥孰俟斤部、哥舒處半俟斤部,主要分佈在碎葉城與蔥嶺以東,天山到崑崙山南麓一帶地區。左廂有處木昆部、胡祿屋部、攝舍提部、鼠尼施部與突騎施部,又叫西突厥左廂五咄陸部。主要分佈在碎葉城或者往西一帶,也就是後世的***西北部、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南部一帶。
唐朝漸漸對西突厥失控,駐兵越來越多,又不能向各部強行征斂,只能自行屯田。這些屯田的範圍正好與五咄陸部有所交集,唐朝自給自足,再說駐紮軍隊的目標是調停他們各部的矛盾,出發點是好的。可派來的官員未必能貫徹執行,又以為自己是唐朝大國,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比如杜懷寶。所以這次叛亂,五咄陸部皆有部族參加。
不能全部懲罰,也不能聽之任之,否則對不起此次唐朝派來的兩萬五千名最強大的精兵。李威有一個想法,主要兇手是嚴懲咽面部,其他各個叛亂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是仿照拓跋珪剛崛起時,八部反叛,只斬殺於恆等五人,其他七部首領全部原諒的做法。自己大軍氣勢洶洶而來,當然也沒有人知道實際西突厥之亂,他並沒有放在心上,目標卻是河中。若是不處理,會輕慢,處理得重,各部又產生怨憤。取了一箇中間的做法,只處理咽面一部。其百姓交給參加唐朝平亂各部吞併,以作獎勵。挪出來的地皮,換取碎葉城四周的空間,遷多無家可歸的受災百姓。有了百姓,就有了兵源,有了屯田,就有了糧食。而且也是為關中與青海減壓。
比起青海他的政策,是一個小小的微調。但是也不是,就要看各部的反應了。
“陛下,眼下的糧食怎麼辦?”王方翼問道。
“眼下的糧食很好辦,從這裡離河中地區不遠,我可以下一道制書,從中原調來絲綢、紙張、瓷器、茶葉,甚至部分武器,向河中地區交換。”李威從容答道。
不但是遷移過來的百姓,眼前的幾萬大軍糧食就會產生問題。不可能將糧食從關中運到西域,休要關中,關中本身糧食已經產生了嚴重問題。青海是餘下大批的糧食,可青海只能運出一部分,距離遠,運費也高昂之極。再說,關中災害嚴重,又要從青海調撥一批糧食支援。在路上李威就想出了這條辦法。
比起糧食,瓷器與茶葉、絲綢、紙張,都是貴重物品,不為了交換糧食,平時絲綢之路,也有許多人將它們交西方輸出,換取利潤。這就用了很低的成本,解決了移民與軍隊的糧食矛盾。
移民到來,會激發一些新的矛盾,可意義非同小可,有了這支移民,唐朝每年可以得到大量的糧食以及一些兵源。碎葉城有一寶,那就是碎葉水。不僅這一寶,還有它的地理位置。一旦唐朝在此設有一支強大的駐軍,東西夾擊,碎葉城東部西域各胡會更安份守己。同時還會策應金山與碎葉城西邊地區。甚至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