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先說了金銀的事,道:“我朝貨幣有許多弊端,特別是布帛做為稅務,每年都有許多làng費。可是不用帛,錢又不夠。多年以前,我與母后就提過,想做金銀為幣,輔助貨幣,減少làng費,彌補貨幣的不足,而且貴重,攜帶又十分方便。但母后說了一句很睿智的話,金銀很少,百姓很難認識。連銅幣都有民間sī鑄,屢禁不止,況且更貴重的金銀幣。”
“太后所言乃是至理啊,”薛元超立即說道。
對薛元超,李威不痛恨,這個人很軟弱,一恫嚇就成了過街的老鼠,另外懷中揣著一份大單,也有底氣。從容說道:“但自航海業開始之後,我朝多為輸出國,金銀始多,用作器皿,同樣是一種làng費。所以兒臣有一個想法,發放薪祿時,用部分金銀代替,一些偏遠地區,糧帛作稅貢jiāo,有時候朝廷所得不夠運費支出的,也可以用金銀代替。同時,替金銀將價位定奪下來。兒臣想,一兩銀作價一千兩百文錢,一兩金作價六千文錢。”
簡短的一句話,卻包含了很多東西。
想要金銀成為正式貨幣很難。但最少讓它最大限度地流通,這一來一去,再多的金銀,也不足朝廷的用度,那麼金銀就流通起來。一流通起來,認識的人也就多起來,漸漸地能從官方到民間演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任何強迫。流通也是穩定兌價的前提,現在的金銀價十分húnluàn,高時金一兩能值八千多文,低僅五千文,銀高時能達到兩千文,低時一千文不足。各地價格也不一樣,比如三港,因為得的多,價就低,偏遠重首飾的地區,價就高。
用途也是多首飾與器皿,純金銀的形狀也不一樣,有餅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