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3部分

李威同樣低聲說道:“不是,鄭家雖大,養活的人卻多,論生活水平,未必及一些富商。這是為了款待我……才這樣做的。”

隨意聊了一聊,蒙陽官員知趣,一個個起身告辭。

鄭連叔的父親站了起來,來到李威面前說道:“臣聞聽陛下自幼喜歡書籍,我們鄭家僥倖歷經數代替更,還儲存一些書籍,臣想請陛下賞臉一觀,可願意否?”

“有勞鄭翁。”

兩人起身站了起來。

請李威到書房觀書是假的,去密談才是真的。

來到書房,李威看了看,果然有很多書……有的書籍因為儲存的歷史時間長,居然連竹簡都發出枯黃色。李威略略倒覽了一下,在鄭家這個老者的牽引下……來到書桌前坐下。

僕役端上來茶,立即退下。

鄭父說道:“臣在蒙陽很早就聽說過陛下的許多事,仰慕已久。”

這是營養不良的客套話,別當真,鄭家遷往蒙陽過去了幾百年,經歷了好幾個朝代的遞更,其中有一些皇帝還是很有作為的,也沒有見過他們放下多少身架。

“不敢當,我只是謹記祖皇一句話,君是舟,民是水,亦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是想唐朝立得更長遠一點,讓百姓能多平安一段時光。”

如何能長遠一點,這些世家自認為朝代能滅,家族不能亡,但一個朝代是否長遠,牽涉的東西會有很多,李威不想耽擱,隱隱地將話直接帶到主題。

“陛下一定能做到的,臣聽聞了懷州一案。”

“嗯。”

“臣有一議想說。”

“但說無妨。”

“關於吞併,有的是為利而行,有的是迫不得己。比如有的庶族地主,家財萬貫,有無數的莊園,然而需要供養有親人也不過幾十人而己。但有的家族龐大,多達數萬人。

朝廷和平發展,百姓之福。可人口繁衍越多,不想,也不得不為。“

“鄭翁,恕我直言。你所言十分荒謬,我很早之前,在做太子時就想過你們鄭家這些門閥的處境。若不是讓你們吞併,是有可能發生你所說的情況。因此,苦思良策,於是有了航海的事。無他,共贏耳。若恥於言商,海外皆是無主之地,即便有一些土著人,他們文明落後,武器落後,遠非中原百姓所敵。相反,這些土著人可以作為部曲豢養,協助我們開耕這些新地域。這樣,既然解決人口增加所帶來的弊端,又能為朝廷開疆拓土。若是留戀鄉土,普通的百姓,如何敵得過你們這樣名門望族。即使我朝歷代皇帝賢明,不能日後河南河北關中這數道各州縣,只剩下你們這些頂級門閥吧?世家有沒有十全十美的好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於其留待後世子孫解決,不如短痛。”

因為有海外,所以李威說得理直氣壯。

但這句話說得極重,鄭父臉色有些難看。

李威就當沒有看到,又說道:“鄭翁,在路上我與劉仁軌相公就討論過,我曾說過一句話,在國是國,在家是家,在族是族,作為家主,總要想使家人與族人生活過得更好。”

“是。”

“但我是大唐的皇帝,卻不能想著如何使幾十個家族如何的強大,如何的富有,我要想的是如何使整個國家變得更強大,百姓變得更富裕。這個百姓不是頂尖門閥那幾十萬臣民,而是整個唐朝幾千萬百姓。唐朝的建立,雖然你們世家也有功勞,”這是壓過後又棒抬的一句話,唐代隋,鄭家有幾個弟子曾經出過力,但整個鄭家繼續旁觀,不但是鄭家,除了裴家外,山東頂尖門閥,包括五姓七家在內,出的力並不多。繼續道:“我考慮的只能是大局。可是你們幾大家族歷史悠久,門風嚴謹,有許多人才。”

將人才咬得極重,初唐時五姓七家,還在袖手旁觀並沒有全心全意投入朝廷懷抱。

人才也許不少可為朝廷效力的人才卻不多。

“紅花還想綠葉配。因此,對你們幾大家族我並不惡,即使現在,想的事也不是如何阻止吞併,只要做得不天怒人怨,對此我的態度只是眼一隻眼閉一隻眼。此行,只是看一看民生,還有就是水利,看如何拓出更多的耕地,安頓無地或者少地的百姓。即便會有一些封田也是按功請賞不會使富者蠱富,貧者益貧,自毀國家的長城。”

這是放出的訊號。

你們幾大家族主動投奔朝廷,問題也不大緊,我不動你,可會用其他的種種手段,拉攏平民或者庶族,或者功勳子弟上臺,此消彼漲之下,你們幾大家族勢力會越來越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