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遲疑道:“此計雖好,只是過於行險。”李如松冷笑道:“怕什麼,兵無常勢,古代兵家亦有破釜沉舟之舉,今日我軍雖然行險,卻也是存著不得不險,險中求勝的道理,運用之妙皆在將者一心,若是求穩,今日我也不會來這碧蹄驛了!”
見李如松戰意堅決,楊元暗暗咬牙,思忖連大帥都不怕,我怕些什麼,死便死了,又怎得?當下慨然領命,和錢世楨率所部騎兵作為前軍,李府家兵居中,查大受,高彥伯軍壓後,追著敗逃的日軍掩殺。
立花宗茂退了一陣,正要整軍再戰,忽聽身後喊殺聲大作,不由的面如死灰,心想完了,定是敵軍大隊人馬趕至,不然怎敢自後追殺,早知道明軍狡猾,不可能孤軍深入,此時全夥殺來,這可如何抵敵?不如速去和小早川殿合兵一處方能擋的住追兵!想到這裡打馬狂奔,只是要逃。可苦了隨行步兵,被明軍殺的漫山遍野的跑。
這時天空中喀喇喇一聲驚雷響過,暴雨傾盆般潑將下來,雖是中午,天光昏暗卻如日落,碧蹄館戰場上不一會兒便水深積踝,泥濘不堪,大雨衝著鮮血匯成淡紅色的水流,四處漫淌。
立花宗茂引著一隊敗兵向後退卻,走不多時,正遇小早川隆景親率的三千足輕,見立花宗茂如此狼狽,小早川大感驚詫,忙上前問道:“統虎,你急奔什麼,明軍呢,可曾殲滅之?”
立花宗茂氣極敗壞道:“大人,明軍重兵自後壓上來了,少說也有一兩萬人呢,我區區兩三千步騎,如何抵擋的住!”
小早川隆景大驚,呆了呆,點頭道:“果然不出我所料,明軍這是誘敵之法啊,試圖將我軍主力引出王京,然後在野戰中伏擊我們。”“咱們現在可怎麼辦好?”立花宗茂急道。
小早川隆景定下心神,捋須笑道:“敵人此計雖然毒辣,卻瞞不過老夫,我早就佈下了五千兵在後列陣,既然明軍重兵湧到,咱們不妨先退回王京,留強兵在後交遞掩護,就算他們自後追趕,我軍也不至潰敗。”說罷二人合兵一處,一邊派人通知黑田長政,一邊向王京方向退卻。
小早川隆景邊走邊向立花宗茂說道:“明軍所恃不過大炮厲害,若是發炮轟擊,我軍定會損失慘重,還好此時大雨如注,明軍火器不得擊發,這豈不是天佑我日本軍乎?”立花宗茂驚喜非常,連聲稱是,二人說到得意處哈哈大笑,催著數千兵馬攢程急行。
聯軍趕趕一陣,果然看到前方有大隊日軍列成數個方陣,在風雨中巍然不動,楊元連忙回報李如松,李如松拍馬上前看了,見敵軍約有五千人之眾,在陣前挖了數道壕溝,設了拒馬木,弓箭手、長矛手密密麻麻的列陣,見明軍騎兵殺到,一齊大聲唱著聽不懂的戰歌,士氣高昂,頗有些誓死如歸的架勢。李如松微微一笑,抬手輕揮一下,說道:“撤兵!”三千餘明鮮聯軍從容不迫的回馬北撤,不久便消失在日軍視野之外了。
碧蹄館之戰歷時一天一夜,明軍戰死一千八百餘人,傷近千人,其中李府家兵戰死二百六十四人,傷四十九人,朝鮮軍戰死三百二十人,日軍死傷在四千人以上。
據日本《立花家傳》記載,碧蹄一戰,日軍前鋒立花宗茂麾下有六員大將戰死,分別是小野和泉之弟小野成幸、號稱“生摩利支天”的十時連久、以剛勇著稱的池邊永晟、謀將安東幸貞、驍將小川成重和安東常久;黑田二十四將之一的久野重勝也在此役陣亡。
另據《明史》、《萬曆三大徵考》、《徵東實記》等史書記載,李如松率輕騎解救出查大受軍後,鼓勇急進,又從碧蹄館向王京方向逼進了三十里,和數萬日軍相持了三天,最後方從容撤退,這是判斷碧蹄之戰雙方勝負的關鍵性史實。
一月二十八日晚,明將李芳春,孫守廉率五千鐵騎及戰車營主力部隊從坡州趕到馬山館,與李如松軍匯合,再次進逼王京。時天降暴雨連綿數日不止,道路泥濘,稻畦水深,戰馬不得馳行,六七萬日軍龜縮王京城內,任憑明軍在城外叫陣,死守不出,並在城頭上修築了無數石砌箭樓,內建火槍,另外備有大量的滾木擂石,居高臨下防備明軍攻城。
到了三十日,雨勢更急,王京城下的積水居然能沒過馬腹,聯軍缺少防雨器材,苦不堪言,只得退到高處結陣,這一日李如松在營中納悶,招喚眾將前來問計,有說攻城的,也有說相持的。
聽完眾人議論,李如松向朝鮮防禦史高彥伯詢問道:“高將軍,依你看,這雨勢什麼時候能夠止歇?”
高彥伯道:“稟提督大人,本國初春向來多雨雪,並且山川眾多,暴雨一來泥沙俱下,道路阻絕,看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