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日本鐵炮裝備了大量先進的鳥銃,並應用於慶長之役中。(鳥銃:明式火繩槍,因為打的遠,所以叫鳥銃,不是指專門打鳥的槍。)

不過明朝軍隊中卻裝備了大量各種口徑的火炮,以大將軍炮為例,長兩米,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強箍,可發射七斤重的鉛彈,用一輛車運載。車輪前高後低,可在車上直接發射,威力無比,李如松的部隊共有這樣的大將軍炮一百二十門、另有滅虜炮二百一十門。日軍在平壤之戰中企圖用步槍和輕型火炮來對抗明軍的巨炮,不能不說是一種戰爭史上的悲劇。

“攻城!”李如松見城頭上日軍亂作一團,手一揮,明軍陣中鼓聲大作,吶喊聲有如天崩地裂,數千名士兵踏過結成堅冰的護城河,殺向平壤各門,李如松親率五百精兵,突前督陣。

“開火,還擊!”小西行長大喊道。鐵炮足輕舉槍齊放,不少明軍被擊中倒在地上,但是更多的明軍士兵前仆後繼衝了過來,數百架攻城梯架上了城樓,如蟻般向城上攀去。

“不能讓敵人攻上來,加把勁兒啊,鐵炮手趕快裝藥,上彈!”炮頭松下小笠厲聲呼喝著,城頭上紛紛伸出槍筒,“打火,瞄準目標—射擊!”砰!砰!火槍再次爆豆似的向城下打去。

火繩槍槍管長,下有木床,有準星照門和防塵蓋,射程和精確度比當時明軍普遍裝備的直柄火門銃要優越很多。但是十六世紀的火槍使用非常複雜,儘管在當時它是一種先進的武器。

具體步驟為:先往槍管裡裝火藥,用通條搗實;塞子彈,再用通條搗實;再開火門室裝引藥,向上振搖,藥入線門,將火門閉合;然後以火繩安入龍頭,右手持槍托架貼住面額,左手托住槍管瞄準;扣動扳機,扳機帶動龍頭,使火繩點燃引藥,而後槍管內的發射藥劇烈燃燒,推動彈丸出膛。

而在瞄準期間,必須要保持槍身不動,這是準確命中目標的必要條件,相對而言,因為是前膛裝彈,火繩槍向下射擊就更加的麻煩,所使用的鉛彈,需得包在棉布塊中,在發射藥之後由槍口裝入,可使彈丸不至於從槍口滑出,這樣由上至下的攻擊就可能了。

攻城梯上的明軍被槍彈擊中後,樹葉一樣飄落城下,鐵炮手放完排槍後馬上退後,弓箭手上前彎弓搭箭對著城下一輪猛放,又有一百多名明軍士兵中箭從梯上摔了下去。弓箭手退下,戴著圓錐形陣笠(一種日式頭盔,多為普通士兵使用)的日軍長矛手又衝到箭垛旁,用長矛向攀近城頭的敵人亂刺,並把煤油澆下焚燬雲梯。這時鐵炮手裝彈完畢,跑過來替換長矛手,再次向城下開火。日軍居高臨下,火器和弓箭長矛交次使用,拼命的抵抗。

明軍衝鋒隊伍一時頂不住,發一聲喊向後撤退,李如松見狀大怒,揮劍連斬兩名領軍後退的哨長,眾軍見了心中膽寒,咬著牙又拼死往上攻,明軍弓箭手藉著盾牌的掩護逼到城下,不斷的把火藥助推的利箭射上城,壓制日軍鐵炮。

這時又一批明軍士兵撲到城牆根兒,手裡持的不是刀劍,而是火銃,明軍的火銃五花八門,有粗有細,有單筒銃,還有三眼銃(由三支單銃繞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緣,共用一個尾部,可連射,射後可用銃管當錘擊敵。),雖然射程和精度不如日軍鐵炮,但彈丸在近距離的殺傷力很大。

“開火!”明軍將領高聲下令,數百支火銃一齊施放,鉛彈如雨般射到城頭,正向下放槍的日軍慘呼著倒下一片,趁著這個空當兒,明軍後續部隊突到城下,匯合先前攻城失利的兵將,再次豎起了雲梯。守城的日軍連忙向放箭,鐵炮隊再次組織火力,與明軍火銃營對射。

“把虎蹲炮推近往上打,大將軍炮向城內延伸轟擊!”李如松看到平壤日軍抵抗頑強,對身邊的副將李有異說到。

虎蹲炮屬於中輕型火炮,和大將軍炮一樣是明軍炮兵中的主流裝備。一般架在廂車或是馬背上射擊,步兵使用,四個人操作,和大將軍炮不同的是,虎蹲炮體積輕,後座力較小,便於快速發射,而且炮彈屬於殺傷彈,一炮能打出百多小彈丸,是實施高密度面積打擊的利器。

“是!”李有異撥馬退回大陣,不一時,從陣中調出虎蹲炮營,因為不需要近身格鬥,炮營官兵都不帶盔甲,只著綿衣戰袍,將十五門火炮推出來,分佈各門,離著城池尚遠,看看射程夠了,放下炮身,把炮架支好,一齊施放,平壤城頭上頓時硝煙瀰漫,這一輪炮也不知炸死了多少倭兵,戰到此時,明軍攻城已經頗有章法,步兵持刀頂牌登城,弓箭手放箭掩護,稍後是火銃手向城頭放槍,再後是虎蹲炮轟擊,遠處是大將軍炮進行戰場火力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