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李如松精神一振,策騎揚鞭,率一眾軍馬踏雪飛馳前去,轉過山角,眼前現出一座城池。一中年秀士率十幾人徐徐近前,翻身下馬,李如松也忙下馬迎上。
“李將軍鞍馬勞頓,辛苦了!卑職奉經略大人之命前來迎接將軍。”“先生不必客氣,咱們進城敘話。”“請!”二人寒暄數句,重又上了馬,大軍整頓旗帳,魚貫入城。
兵部右侍郎,經略備倭大臣宋應昌在義州的府衙,與朝廷配給自己的攻堅大將,備倭總督李如松會了面。明朝的軍制是文官統兵,宋應昌深知自己雖是經略大臣,總管明軍入朝備倭一體事務,可說到衝鋒打仗的事兒,歸根到底還得靠李如松這樣的戰將。
宋應昌呷了一口綠茶,慢慢的用杯蓋掠了掠茶花,抬起頭來面帶微笑道:“子茂將軍(李如松字子茂)勞苦功高,去年平定西北,為國家立了大功,真是可喜可賀哦。”
“那裡,平定西北,全賴聖上洪福,和朝中大臣機議得當,大人誇獎,李某愧不敢當。”李如松矜持的謙遜道。
“呵呵,好啊!”宋應昌見他不誇功,心中甚喜,以前聽人說李如松恃寵驕橫,今日一見,還算頗識大體。畢竟自己是備倭最高長官,若下級武將執功驕橫,那是最難讓人容忍的了。
“令尊大人身體可好?”“蒙宋大人垂掛,父親年歲雖長,精神尚好,身體亦十分的康健。”“嗯,這可好,李家一門皆為虎將,忠心報國,國家有此棟樑,真是幸甚啊。”“大人讚譽實讓末將惶慚,我李家父子食君之祿,為君效力正是理所應當,此次出兵朝鮮平倭,大人榮膺恩寵,領尚方寶劍,主持一體軍務,聖恩可謂隆極,末將當唯大人馬首是瞻,鼓勇殺敵,以報皇恩與大人垂看。”
宋應昌含笑點頭:“朝鮮兵微主弱,致令全境陷失,今我明朝大軍前來,定當趕倭人下海,復藩邦故土。望你我將帥同心,早日克敵制勝。”
李如松聽了讚道:“大人所見極是。倭寇跳梁,怎是我天朝大軍的對手,居然不識好歹,屢次犯我邊關,此番定當一戰卻敵。”
“噢?請將軍說說看,平倭有何良策?”宋應昌這句話壓在嗓子眼裡半天了,一直找不到體面的機會說出來,此時藉機相問道。
李如松聞言一怔,隨即心下了然,暗忖,平倭良策,我若沒有,怕是這經略大人也不會有什麼策的。但若就此說來,又恐他一介文臣不知變通,倚計爭功冒進。還是要讓他心知畏怯,放手讓我用兵為佳。
心裡想著,便說:“用兵之道,需得臨陣隨機應變,明白敵人需實方可,預為擬畫非吾之長,倒要請大人奇策指示末將。”
宋應昌哈哈乾笑數聲,想了想只得道:“這個,依我的主見,聖上滅寇心切,你我斷不可在此久延,不如近日起程,督三軍殺往平壤,一舉滅寇,你看如何啊?”
李如松就勢點頭道:“如此甚好,末將不才,願擔綱首戰!”
“好好,正需如此。”宋應昌連連點頭。“李參軍,子茂將軍才到義州,請你把兵部有關這次入朝大軍的部署說一下吧,再說說倭兵的情況。”
參軍李應軾聞言忙口中稱是,取出卷宗上前一步念道:“此次天兵入朝平倭,奉旨行使,兵部總劃,以經略大臣宋應昌為主,提督將軍李如松,兵分中左右三軍。以副將楊元將中軍,下統:參將楊紹先率領寧前等營馬兵三百三十九名;標下都司王承恩領薊鎮馬兵五百名;遼鎮遊擊葛逢夏領先鋒右營馬兵一千三百名;保定遊擊梁心領馬兵兩千五百名;大同副總兵任自強並遊擊高異、高策共領馬兵五千名;標下游擊戚金領車兵一千名;共一萬零六百三十九名。
以副將李如柏將左軍,下統:副將李寧、遊擊張應種領遼東正兵、親兵共一千一百八十九名;宣府遊擊章接領馬兵兩千五百名;參將李如梅領義州等營軍丁八百四十三名;參將李芳春領馬兵一千名;參將駱尚志領南兵六百名;薊鎮都司方時輝領馬兵一千名;薊鎮都司王問領車兵一千名;宣府遊擊周弘謨領馬兵兩千五百名;共一萬零六百三十二名。
以副將張世爵將右軍,下統:本官並遊擊劉崇正領遼陽營並開原參將營馬軍一千五百三十四名;原副總兵祖承訓領海州等處馬軍七百名;原副總兵孫守廉領瀋陽等處馬軍七百零二名;原加銜副總兵查大受領寬佃等處馬軍五百九十名;薊鎮參將吳惟忠領南兵三千名;標下都司錢世禎領薊鎮馬兵一千名;真定遊擊趙文明領馬兵兩千一百名;大同遊擊谷燧領馬兵一千名;共一萬零六百二十六名;另有續到的薊鎮步兵兩千八百餘名,應援朝鮮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