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大哭,下詔給李如松在順天府(今北京長辛店附近)建了衣冠墳,並追授其少保、寧遠伯官銜,在廣寧府(今遼寧省北寧市)立祠,諡號忠烈。
李如梅接到父親李成梁派人送來的訃告,當時就哭暈了過去,在他的心中,李如松不但是長兄,更是自己的榜樣和精神支柱,這個打擊對他來說實在是太沉重了!高策、祖承訓、查大受、吳惟忠等東征將領聞訊都同樣異常震驚,紛紛趕來慰藉,並在軍營中為故帥設立了靈位,朝鮮國王李昖和大明平倭總督邢玠親自前來祭悼。不久,朝廷派來的使者也到了朝鮮,一番慰問後,傳達皇帝旨意,調李如梅火速回國,繼任遼東總兵一職。
李如梅走後,東征軍進行了必要的人事調整,由董一元接替李如梅職務,至此共有四位御倭總兵官,分別是麻貴、劉綎、董一元、陳璘。
邢玠命陳璘率水軍在海上設立封鎖線。其中明軍戰船270艘,士兵由廣東水師5000人和鄧子龍的江浙兵8000人組成,共13000人;朝鮮戰船250艘、士兵7328人。(注:有資料稱明軍東征水師實際擁有戰船500艘,經筆者考證,這是一個極度缺乏依據的說法,不可信。)
陸上因為接替楊鎬職務的天津巡撫萬世德尚未到任,邢玠只好親自坐鎮指揮,他慎重考慮之後,在軍事會議上擬定一個三路出擊的作戰方案:
東路軍由提督麻貴率領,負責進剿加藤清正,配置在安東、義城、義興、新寧、永川一線,共計明軍24000人;平安道、江原道慶尚左道朝鮮軍5514人。
西路軍主將為劉綎,負責進剿小西行長,配置在全州、南原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