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代到處可遇見的一箇中國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了甘肅,做了道士。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最燦爛的文化……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裡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裡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裡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
我不想在此給王道士的筆墨太多,因為在整個敦煌學中,他顯得過於渺小了。餘秋雨太抬舉他了。他是出於好心,眼見17窟的洞門被沙土堵塞,就想清理清理。他僱來工人幹活。那是光緒二十六年的6月25日,幹活的工人把厚厚的淤沙搬運出去,往顯露出的牆壁上插煙管,插出一道裂縫,於是,沉睡900年的寶窟被開啟了。這一開啟,就使莫高窟名揚天下了,於是,民族的恥辱與民族的災難什麼的就紛至沓來。這一段歷史是從王道士這麼個小人物的手中開始改寫的,這倒使我感覺是一種歷史的誤會。關鍵是他承擔不起。要是換了別人去開啟那個藏經洞呢?面對那麼多的寶藏會怎麼辦呢?比如要是我突然了那個民族或者說人類的寶藏我會怎麼辦呢?我會把它儲存完好以至於送到今天的故宮博物館嗎?我沒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