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若不能得到其他人的尊敬,終究不能成為幸福的人。如果想和大家都相處融洽就必須注意這點。
某天晚上,一位太太問她丈夫說:“喂!彼得啊,如果我死了,你一定會花很多錢買花給我吧?”
“當然啦!瑪莉。為什麼問這種話呢?”
“到那時候,即使二百美元買花圈替我送葬,對我來說是一點兒用處也沒有,不是嗎?但如果在我還活著的時候,偶爾送我一束小花,那不是對我很有意義的事嗎?”
ω米ω花ω書ω庫ω ;www。7mihua。com
第二章 我們是群居動物(8)
瑪莉的這句話不就充分表現出,在你身旁許多人心中所渴望的心情嗎?
何必等到心跳已停止、眼睛已看不見、鼻子已聞不到時才做呢?
我是群居的動物
有一個在鐵路局裡每天掙幾角錢的小夥計克萊斯勒,後來經營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居然大為成功,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工業之一。
克萊斯勒究竟運用什麼方法,讓全國的人都喜歡他的汽車呢?
他自己曾經講述過他的一個簡單方式,其實,這個方式是任何人都能運用的,但一般人卻往往不注意而忽略了。
他說:“像我們這種依賴千萬個主顧的滿意才能成就事業的人,必須把千萬個主顧看做一個主顧,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我們設想,某一個人及其觀點與我們事業的成功很有關係,那麼,我們就應當謹慎從事,使那一個人滿意,那個人能夠表示滿意,千萬個主顧自然也會滿意了。把整個營業物件設想成一個人的這個觀點,其實並不深奧,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卻能決定你事業的成功與否。嚴格地說起來,這不是一個人的滿意而是大家的滿意。”
因此,我們知道,克萊斯勒平時已深入地研究過他的主顧們的興趣和需要。他挑選一個典型的主顧作為物件,以他的觀點、虛榮心、道德觀、習慣等等去規劃他的事業,去實現他的工作及努力方針。
克萊斯勒深深知道,凡要對付一群人的人,無論商人、教師、工廠管理員、編輯、作家、銀行家或製造商,顯現在他們眼前的就是他們所要說服的一群,然而群體常常只是一個朦朧的、變化多端的形象。所以,我們之中無論哪一個人,要以千萬人為物件,而清楚地想出一個因由而道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倘若你要這樣做,結果常常是被自己的需要及興趣所左右,而不能接受別人的需要及興趣。所以,如果你不能把千萬人當做一個集體的單位來觀察,那麼你對所要領導的人群,將完全不能瞭解。
要挽救這種錯誤,克萊斯勒給他的一切的決策立了一個簡單的標準:“以一個典型的男子,一個典型的女子,來代表他全部的主顧。”
有一個成功的廣告家,也曾經用同樣的策略,在他的辦公桌上陳列了各種人的照片,以代表他所想交往的幾種典型人物。譬如:賣肥料的農夫、賣辦公用具的老闆等等。這樣他的思想才會常常集中於別人的種種問題及興趣上,而不至於拘泥於自己的觀念了。
著名的《紐約日報》發行人曾經告訴我們,他把讀者依照收入的多寡分為四個等級,他派了十個人去和四千個代表這四個等級的男女讀者進行談話,徵詢他們在《紐約日報》中最希望得到些什麼資訊以及最喜歡什麼文字。
他就拿這些人所說的話分析並做個總結,再照著結論去採訪和寫作新聞。
歐戰中擔任聯軍總司令的是法國名將福煦,從軍校畢業時他自願請求派到泰伯斯那個“罪惡之都”去。在這個城市裡,有各種種族的法國人,他可以在這裡觀察到他們“氣質的殊異”。福煦將軍在畢生的事業中,從未間斷這種人性的研究。所以他對人類心理的瞭解,以及與群眾相處融洽的才能,可以說與他的軍事天才不相上下。
早年當新聞記者,後來成為波士頓郵報的發行人及大股東的柯羅齊歐也曾以這種方法獲得了同樣的效果。他在紐約擔任報紙編輯時,常常混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漫步在階石邊聽聽婦人的閒談,敏銳地靜聽別人談話,因而確定了他的編輯方針。
第二章 我們是群居動物(9)
施予的熱情
《克里爾雜誌》的主編說,他每天都可以從書桌上的故事中隨便挑選出一篇出來,然後只要讀過其中幾個段落,就能感覺出這篇故事的作者喜不喜歡讀者。他說:“如果他不喜歡讀者,讀者也不會喜歡他的故事。”這位很有經驗的主編,曾對不少有志於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