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將懷抱著卻你的記憶死去,可是老去,老去是如斯緩慢,我們要到哪一天才可以兩兩相忘?是否惟有死亡的黑暗降臨覆滅時,我才會不再為你感到寂寞。

《飲水詞》每多出現“花”和“惜花人”的指代,這應該是他和他的愛情隱語。這裡的“惜花人”應指已經故去的“她”而非容若自己。這和將男子比做“惜花人”,將女子比做“花”的習慣有差異。想來。是容若自認如蘭草般清高出塵,而伊人明瞭他的心志,容若視她為知音,因此稱“她”為“惜花人”。

我所喜和不喜的一切,在這首詞中都顯露無疑了。這首詞婉約中帶出欲說還休的淒涼。用詞的精巧和意境的雕琢是很值得玩賞的。“為怕多情,不做憐花句”一言道破心底的矛盾,而深情難遣,欲罷不能,更是頗能引起人共鳴。

納蘭詞,雖是王國維極許的“未染漢人習氣”,但許是這位公子飽讀詩書的緣故。容若翻用前人詩句的次數和頻率都太高了,這首詞裡就有四句是有清楚出處——“閣淚”句:語本宋佚名《鷓鴣天》詞:“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袖口”句:語本宋晏幾道《西江月》詞:“醉帽簷頭風細,征衫袖口香寒。”;“心比”句:語本宋晏幾道《生查子》詞:“遺恨幾時休,心抵秋蓮苦。”;“惜花”句:語本宋辛棄疾《定風波》詞:“畢竟花開誰為主,記取,大多花屬惜花人。”雖然用的恰好,甚至比之原著毫不失色,可我認為容若的才氣應該不止如此而已。

清時人用典像蹩腳的小賊,怎麼看行藏太露。不似盛唐北宋,用典用得出神入化宛如探囊取物,是我家的東西我愛怎麼顯擺怎麼顯擺。讀了許多《蝶戀花》,認為最好的還是柳永那首——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蝶戀花(4)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三變的詞由景入情,生動飽滿,既有《短歌行》的蕭壯,也有月落河塘的溫柔繾綣,也用典,卻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整體感覺是如此地一氣呵成,叫人不忍終篇。結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是普通的經典啊!再經王國維《人間詞話》裡這麼一點撥,流傳的不是一般廣泛啊!基本上語文成績及格的中國人應該都知道。兩闋《蝶戀花》相比不說高下立判吧,至少也強弱懸殊。

不但人會老,連詩詞歌賦也會有老去的一天。無力惋惜這種衰微。這世間必有超越萬物時間存在永恆的道,然而那又註定不被人限小的生命輕易觸及。

蝶戀花 散花樓送客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盡離人,此際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聲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雲,遮住君行處。行宿黃茅山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

【君行處】

臨別宴後贈詩,贈詞,是古代人的一項文化發明。不似現在的公款吃喝嚴重,古人大多是私費請客。而且除非是節日或者真正的達官貴人,一般的小老百姓能在家裡整隻雞鴨,買點時鮮蔬果回來弄一桌子家常菜已經是很鄭重的了,跟現在的生猛海鮮胡吃海塞簡直沒得比。再寒微一點的人,拿著花生米炒豆乾,提溜著兩斤酒在渡口橋頭的長亭邊折柳送客的也有。像容若在散花樓為張見陽置酒送行,應該屬於規格和檔次比較高的了。寒微的文人們自然不甘在金錢面前失色,於是寄託感情,比拼才氣的贈別詩,贈別詞就應運而生了。

這無疑為詩詞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對文化的豐富起了作用。後來卻也為成為詩歌衰退淪陷的一個重要契因。一旦詩詞淪為觥籌交際的唱酬之作,像十里洋場裡的交際花一樣,你還指望她保持清純質樸的本色嗎?不過這是後話,今次不談。

在贈別的詩歌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如同初出茅廬的有志青年,的確還是很值得讚賞的,比如唐詩裡,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寫下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維送沈子福寫下了“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李白送友亦是疏豪,磊落道:“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老蘇更牛,一句“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被今人化成“醉笑陪君三萬場,不訴離傷”,成功將無數人豔倒。如果不是送別,哪能如此徹底地激發詩人的才情和靈感呢?

縱使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已經不復當時的情景,這些千古名句,依然能夠給我們最真切的感動。在酒足飯飽從KTV裡走出來的時候,深夜大風凜冽行人稀少的街頭,遠遠看見燈火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