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9部分

部開發出來,那麼這個產量還會翻一番。

5400萬噸是個什麼概念呢?

如果一名成年人每天消耗一斤糧食,那麼這些糧食可以養活近3億人!

如果蘭芳的土地全部開發出來,那麼可以養活近6億人!

如果蘭芳的化肥廠正式投產,那麼產量將會進一步提高……

看著大地被分隔成一個個整齊的方塊,看著田野上的一片金黃,看著越屯越高的穀倉,幾乎所有人都欣喜若狂!

這種喜悅無法用語言形容。

千百年來,糧食是制約華人的最大因素,每逢災年,民國總是會餓殍遍地,民不聊生,這並不是文學上的虛構,而是蘭芳的華人親身經歷過的。

所以蘭芳的華人現在只要提起糧食都是又哭又笑,笑得是眼前的豐收場景以及美好光明的未來,哭是為了祖輩們的悲慘遭遇以及在民國時期不堪回首的生活。

喜獲豐收當然是好事,而對於秦致遠來說,這也是個不大不小的煩惱。

按照一般規律來說,供求關係決定價格,當供應充足時,價格就會下行,當供應不足時,價格就會上漲。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出來了。

蘭芳生產的糧食足夠能供應數億人食用,但蘭芳目前的人口甚至還不到千萬,剩下的糧食怎麼辦?

“穀賤傷農”這個問題現在還不算嚴重,但在未來極有可能發生。

怎麼說呢,因為對糧食的看看重,華人農民有儲糧的習慣,不管收多收少,第一選擇永遠是儲存,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會選擇出售糧食。

蘭芳對於農業基本是免稅的,要等到五年之後,才會象徵性的徵收一些糧食,於是幾乎所有的農民都選擇把糧食運回家,倒進穀倉儲存下來,以應對不時之需。

真的是應對不時之需。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糧食是剛打出來的最好吃,但幾乎沒有農民捨得吃新糧,他們總是把糧食分批儲存,從最陳舊的那一屯開始吃起,吃完之後才會開始吃第二屯。

而等到吃第二屯的時候,這可能已經是二年之前,甚至是三年之前的陳糧。

只有當穀倉實在是已經填滿糧食的時候,農民才會選擇出售糧食。

當然了,在以前的民國,從來沒有出現過“滿倉”的情況。

同樣的,在蘭芳,幾乎是可以預見到,肯定會有“滿倉”的情況。

463 種族歧視

整個八月下旬,蘭芳各地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說實話,很多農民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的大米,以至於許多人在把糧食收入糧倉之後,確定蘭芳政府不會徵收任何稅賦,以至於情緒失控嚎啕大哭。

民國北方人喜歡吃小麥,南方人喜歡吃大米,這只是一個概括。

真正的現實是,有的吃就不錯了,趕上荒年,吃糠喝稀的時候也是有的,甚至如果再有個天災**,易子而食也不是奇聞,哪裡還有心思挑三揀四?

但在蘭芳,人們真正做到了想吃什麼吃什麼。

蘭芳是個島國,海產品本來就極為豐富,熱帶水果更是隨處可見,

蘭芳政府有自己的國有農場,使用拖拉機進行耕種,在遍佈全國的35個國有農場中,工人的數量不到五千人,但他們卻耕種著超過五十萬畝土地,每年的產量可以達到60萬噸,供應蘭芳所有的軍隊和國家公務人員食用綽綽有餘。

當然了,以上只是理論資料,目前的產量還沒有那麼高,而且到農忙季節,這些農場附近的駐軍會到農場裡幫忙,否則的話,光是育秧就能把農場裡的工人們累死。

雖然看上去很不錯,但秦致遠並不滿意,因為現在的農業機械還不夠完美,進行大規模耕種的時候還是有點力不從心,如果農業機械能進一步提高,那麼生產效率將會進一步提升。

因此秦致遠在蓬萊島上開設的第一個研究所就是農業機械研究所,由已經從科西嘉會到蘭芳的詹奇文負責。

詹奇文是留法學生,兩年前加入隆承轅的研究所,擔任隆承轅的副手。

詹奇文在機械設計上很有一手,參於了科西嘉動力研究所和雷諾工廠聯合研發運輸機的攻關小組,算是設計行業的後起之秀。

秦致遠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研究所分拆成不同的專業研究所,這樣的話更加專業,效率更高。

這也是正常現象,當一個研究所已經不夠用的時候,分拆是必然的。

其實目前各種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