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選擇的攻擊目標是興登堡防線。
沒辦法,自從興登堡上臺後,興登堡防線之外的所有突出部都被德軍放棄,德軍就守在興登堡防線內,等待各方都在正在努力推進的和平。
除了美國人。
世界大戰打到現在,就算是德國人認輸,他們也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世界強國,任何人都不敢忽視他們,從這一點上說,德國人已經成功了。
英國人和法國人都想結束戰爭,因為德國已經沒有了想要挑戰英法兩國殖民體系的努力,有一個共識是公認的,德國人必須放棄他們的新生海軍,雖然在世界大戰中那些嶄新的海軍水面戰艦幾乎沒有做出任何貢獻,但他們的威脅有目共睹。
或許在法國人的內心深處,還存在著肢解德國的幻想,但在英國人心中,他們只想維持歐洲大陸的平衡,既不能讓德國強大到可以挑戰英國的程度,又不能讓法國一家獨大。
這個平衡可真不好拿捏。
秦致遠的外籍軍團終於可以輪休,透過和威廉皇儲的密談,秦致遠已經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沒有必要繼續浪費士兵們的寶貴生命去冒險。
話說回來,秦致遠現在不缺錢,只要沒有貿易壁壘,秦致遠可以用錢買到他想要的任何東西。
至於貿易壁壘,這東西本來在出現在的時候法國人就是主導,實在難以想象會用來限制一名法國人。
幾乎是從七月中開始,外籍軍團分批撤回巴黎和科西嘉,也有一部分要返回遠東,前往蘭芳成為蘭芳國防軍的一部分。
嗯,蘭芳,那個秦致遠還沒有踏足過的地方,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將成為外籍軍團的家園。
381 分贓
現在的德國國內,權力最大的威廉皇儲,他負責德國政府目前的改革,要把德國改造成一個民主國家,以取得和協約國和談的資格。
至少,那應該是一個協約國認可的民主國家。
九月份,接替郝特林成為德國首相的馬克思親王就向美國總統威爾遜發出外交照會,接受威爾遜在年初提出的和平條約。
威爾遜馬上回復,用近乎友好的態度敦促德國切實接受“十四點”。
這是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的一次取得世界性大國的認可,威爾遜有理由因此對德國表示友好,哪怕是雙方正處於戰爭狀態之中。
其實所有人都明白,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才是常態,戰爭狀態不可能一直持續,或許明天戰爭結束,後天德、美兩國就會恢復貿易。
當德國人同意“十四點”的訊息傳到愛麗捨宮和白金漢宮,馬上引起英、法兩國的強烈不滿。
矛盾的焦點還是集中在民資自決上。
德國在戰爭中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國當然同意“十四點”,但這對於眼看就要大獲全勝的英、法兩國來說簡直就是故意噁心人。
但“和平”已經是所有人的共識,英、法兩國也不能一意孤行,於是英、法兩國藉口德國仍然處於****狀態中,拒絕和德國政府進行談判。
在拒絕德國政府和平提議的同時,英、法兩國在前線再次發動大規模攻擊,試圖擊破興登堡防線,把戰線推至德國領土,逼迫德國無條件投降。
此時已經到了十月份,美國人終於把德國人逐出阿爾貢森林,但美國人付出了2。6萬人陣亡,9。5萬人受傷的代價。黑格的進攻還是沒有任何進展,英國人在這兩個月內的傷亡高達18萬人。
或許是知道已經被逼迫到懸崖邊上,德國人表示出頑強的戰鬥意志,他們的傷亡小於協約國,但與此同時,他們的總兵力已經遠遠落後於協約國。
此時的協約國或許在美國人加入之後,叫做“盟國”更合適。
此時的盟國擁有近600萬兵力,飛機、坦克和大炮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以秦志遠、莫納什、巴頓為代表的盟國新一代將領已經不再使用人海戰術,而是使用鋼鐵在消耗德國人的生命。
十月初,加拿大人終於突破了興登堡防線,他們一共使用了94萬發炮彈,而他們對面只有十萬德國守軍。
在隨後的戰鬥中,盟軍每天發射1。2萬噸炮彈,其中包括28萬發75小姐炮彈。
德軍炮兵此時已經無力還擊,他們只能被動防守,每天都戰戰兢兢的生活在布魯赫米勒創造的彈幕陰影中。
十月中,取得突破的地段越來越多,德軍雖然傷亡慘重,但如果盟軍投入地面作戰部隊,德軍的反擊依舊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