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1部分

物產品的基地。

到了1870年以後,荷蘭殖民當局開始推行“種植園”政策,此時的種植作物已經變成甘蔗、棕櫚樹、橡膠樹等等,出口產品也變成蔗糖、棕櫚油、棕櫚仁、天然橡膠等等。

不能說種植經濟作物是錯誤的做法,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糧食全部依賴進口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於是蘭芳大公國在成立之後,在秦致遠的授意下,內閣對於種植結構進行戰略調整。

婆羅洲當地氣候炎熱,不適合種小麥,但非常適合種植水稻,特別是爪哇島,這裡水網密佈,地勢平坦,用來種植水稻最合適不過。

於是所有的爪哇島的居民以戶為單位,每一戶居民可以獲得一百畝土地用於耕種,這些土地將全部種植水稻,爭取在兩年內達到糧食自給自足。

兩年的時限其實要求有點低,婆羅洲這個地方,種植水稻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三熟,正常情況下,一年應該就可以做到糧食自給自足。

這裡的土地實在是太肥沃了,把秧插下去,幾乎什麼都不用做,過幾個月來收稻子就成,產量遠高於國內那些已經耕種了上千年,已經貧瘠不堪的土地。

科西嘉島的生物研究所正在研究雜交水稻,這在一兩年內估計不會出成績,不過一旦出成績,僅僅是爪哇島上的水稻,就能養活上億人或者是數億人。

鑑於這些新移民並沒有生產資料,一個全國性的農業互助合作社以最快的速度成立,農民可以從合作社以極低的利息貸款,然後購買生產資料用於農業生產。

這個農業互助合作社其實就是初級的銀行,而黃博涵以前的產業裡就有銀行,做這個可以算是輕車熟路。

黃博涵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為農業互助合作社提供一套人馬,設計出章程,然後就把農業互助合作社的管理權交給內閣,自己則是什麼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