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眼見阿魯臺避戰兀良哈人險遭滅族,此人決不會坐視阿魯臺招兵買馬,只要說服了賢義王太平和安樂王禿孛羅,瓦剌今年必定有所動作。”
昔日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奠定了蒙古帝國的基礎,因此成吉思汗的直系家族直到現在仍然是大明最提防的力量。由於瓦剌地處漠西,對於中原的威脅遠遠小於韃靼,所以朱棣早年曾經扶植過瓦剌,在對方露出不臣之心的時候又迎頭痛擊了一次,可即便如此,他仍然覺得相比韃靼,他寧可瓦剌取而代之。
要知道,沒有故元的旗幟,瓦剌就算統一了草原,也遲早會被那些不滿的部落掀下去!
“皇帝陛下萬歲!”
猶如山呼海嘯一般的吶喊突然傳來,高臺上的君臣倆同時回過神來。看見朱瞻基神采飛揚地一騎絕塵飛奔而來,朱棣立時明白自己的長孫再次三箭全中,不由得滿心高興,暫且把其他事情都拋在了腦後。等到朱瞻基滾鞍下馬上前雙手獻上柳條下拜,他當即連連叫好,喚了其上來後,竟是隨手解下了腰中佩劍。
“有孫英武果敢如此,朕就放心了!這劍隨朕多年,雖說已經不能上陣使用了,卻是真正的殺器,今天就賜給你!”
“孫兒叩謝聖恩!”
朱瞻基從小就看著朱棣佩著這把劍,此時一聽此言,立時心中大喜,慌忙跪下接過。見到朱棣興沖沖走下了高臺,他愛不釋手地摩挲著那劍,隨即直截了當地取下自己原先的佩劍丟給了張越,又把那天子劍佩在了掛鉤上,對張越笑道:“皇爺爺既然賜劍給了我,我那把劍就賜給你了!這些天你常常陪著我射柳賭鬥,刷了那麼多趟馬,這就算是賞你的辛勞。”
“多謝殿下!”
張越一眼就認出朱棣給朱瞻基的那把劍是自己曾經擁有過一陣子的天子劍,心中正犯嘀咕時就聽見後一句,不禁愣了一愣,隨即連忙謝過。只是,他今天也佩著劍,自然沒辦法學朱瞻基那樣把自己的劍扔給別人,只好就這麼捧著。眼看朱棣要離開,他掃了一眼下頭,恰是看到劉永誠從教場左邊繞了過來。
跟隨朱棣身後的海壽也瞅見了劉永誠,連忙上前稟報說:“皇上,劉公公回來了。”
說話間,劉永誠已經趕上了前來。他乃是常常跟在皇帝身邊的人,此時便只是一跪即起,隨即便退到了朱棣身側,稟報說已經把人送了回去,緊跟著聲音又低沉了下來。
“皇上,老奴送了李茂芳回去,又下令拿了萬春宮中所有執役的宦官問私自縱囚之罪。結果有個小猴兒怕捱打,竟是說……說李茂芳在萬春宮中日日拿侍女瀉欲,此次還讓她們放血取墨抄經……”
第十三卷 山陵崩 第018章 大怒,大捷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人報仇只爭朝夕。至於夾雜在這兩者之中,非君子非小人的某一類人,則是能夠暫時隱忍仇恨,可一旦找到機會卻決不會輕易放過。當看見朱棣忽然之間向劉永誠大聲質問著什麼,尚留在高臺上的張越就知道,這一回的事情十分成了八分。
劉永誠去年北征時橫遭人暗算,這自然有自己不小心的緣故,但更多的卻是因為有人死死盯著御馬監那點侍衛親軍,死死盯著東宮。可是,那終究是從燕王府開始就跟著朱棣的老人了,但使過了那一關,不瞅準機會做一番事情報仇,那麼劉永誠這個御馬監太監恐怕也就是徒有虛名了。據他所知,這位老太監回來之後明面上隱忍,背地裡可是動作不斷。
“元節,跟我下去看看,皇爺爺彷彿有些不對頭!”
聽到旁邊這個焦急的聲音,張越立即回過神,又跟著步履匆匆的朱瞻基一同下了臺階。此時場中的府軍前衛軍士已經是一隊隊散開了去,而隨行的御馬監親兵則是嚴密地將朱棣拱衛在當中,只有恰好在皇帝身後左右的人,才能體會到剛剛那一刻朱棣的勃然怒火。
“這就是朕外孫的一片孝心,好,真是好極了!”
朱棣咬牙切齒地吐出一句話,忽然轉過身來,劈手搶過海壽手中捧著的那本金剛經,猛地擲在了地上。即便如此,他仍是不解氣,上前又狠狠踩了幾腳。等瞧見朱瞻基帶著張越上前來,他才按捺了心頭怒氣,扭頭對著劉永誠便沉聲喝道:“你再去一趟萬春宮,把那個小畜牲提到乾清宮來!只知道耍弄小聰明,如此無君無父無長無上,他哪點像他老子!”
“是,老奴明白了。”
劉永誠深深施禮,旋即便立刻退了下去。而一旁的張謙看著劉永誠離去的背影,忽然覺得心裡冒出了一陣陣涼意。皇帝既然這麼說,又差遣了劉永誠去做這檔子事,這李茂芳的結果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