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剌和韃靼那邊的諜探有什麼回報。而且,這事情朱高熾也是知道的。
“回稟太子殿下,這是前幾日就進呈的。皇上昨天才翻過,又說巡按御史代天巡狩,上書言事亦屬尋常。然事關重大,留中不發。至於于謙所奏之事,待北征之後再下部議。”
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處置,朱高熾聽完之後之後便蹙了蹙眉。朱棣北征,他率百官監國,督運糧草等等卻是早早委了人經辦。如今張越巡撫宣府,到時候隨駕與否尚未可知。若留,則朱棣極有可能另委要務;若隨駕,倒是另有一番用處。
“瞻基曾和我提過要調張越去皇太孫宮,可他眼下如此能幹,入侍東宮恐怕是難能了。這次過年,他還給瞻基送了年禮,是一幅親手繪的雪地紅梅圖,聽說當初在你府裡頭皇上見他的時候就是雪地紅梅,看來他倒是念舊。希望皇上此次讓其隨駕,也讓他歷練歷練。”
朱高熾能想到的,楊士奇自然能想到。三十萬精銳大軍在外,進入草原後就會在之前二次北征所築的那些要塞堡壘中存糧分兵,事先運上的糧食可支應大軍數月,後方卡糧決計不可能。皇帝年紀大了,就怕有個萬一,楊榮金幼孜當然信得過,可到了那時候,一群文官未必製得住那些手握兵權的武將。即便這些人的家眷悉數都在京師,但要知道,每次留守監國的太子都根本動不了防戍京師的京衛。對於皇帝來說,軍權永遠都不容外人染指。
細思片刻,他便笑道:“臣倒是忘了還有另外一件事。兵部這一次向皇上呈遞了一應遷調的名單,那個遼海衛千戶王瑜,兵部調了其他神策衛千戶。”
如果是尋常千戶,楊士奇自然記不住,但此人昔日卻揭開了一樁天大的案子,再加上又知道彷彿和張越有些親戚關係,因此他也留過心。這會兒說過此話之後,見朱高熾愣了一愣就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他又岔開了話題。
“此次北征運糧,前運有總督官三人,隆平侯張信、兵部尚書李慶、侍郎李昶。其下由泰寧侯陳瑜等二十六人領車運,鎮遠侯顧興祖等二十五人領驢運。後運悉數用車運,有總督官二人,保定侯孟瑛、遂安侯陳英,率領騎一千,步卒五千護送,這六千護送兵丁便是全數出自神策衛。”
這安排朱高熾之前就已經聽說,但此時楊士奇這麼一前一後提了提,他立刻明白了過來。當下他也不再多語,繼續將奏摺看完之後就命人整理收拾好,連同最上頭那黃綾封面的奏章一同放進匣子,隨後便叫起楊士奇一同出了端敬殿。出了左順門時,眼見其他人都離得遠,他便對楊士奇低聲問道:“兵部調派的人全都是神策衛?”
“全都是調去充實神策衛,這是勉仁的主意。”
一聽說是楊榮,朱高熾頓時心領神會。楊士奇政務嫻熟,軍務卻是尋常,這種主意確實也只有出自楊榮手筆。至於對方如何影響兵部,那便不用他操心了。心情大好的他此時此刻連走路也輕快了些,直到進了乾清門,這才收拾起了一副謹慎的面孔。然而,就在他和楊士奇上了乾清宮前的白玉臺階,從穿廊往東暖閣而去時,就只聽內中彷彿有笑聲。
知道里頭的朱棣必定是心情不錯,朱高熾頓時鬆了一口氣,到了那門簾前時,隨著小太監通報進入,他就看到朱棣下首赫然是朱瞻基。大約是見著他來,朱瞻基已經是站起了身,但面上彷彿有些不自在。就在他一面心中納罕,一面上前行禮時,朱棣卻對他笑著擺了擺手。
“瞻基大婚這麼多年了,如今皇太孫嬪胡氏總算是有了喜訊。不論如何,這都是朕的重孫輩,若是男孩,你就多一個孫子了!”
儘管這是一個天大的好訊息,但看到朱瞻基那滿臉笑容的模樣,想到自己這個父親竟不是第一個得到訊息的人,朱高熾面上滿是笑容,心中卻很不是滋味。在朱棣眼裡,他若不是有一個賢良的太子妃,若不是有一個聰穎的兒子,他這個皇太子恐怕就是可有可無的。可是,若沒有他,朱棣怎麼能夠一次次拋下偌大的天下御駕親征?
第十二卷 陰陽河 第007章 搬救兵,討主意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張越可是就在三百多里外的宣府,居然也來這一套!”
口中說著這話,但朱瞻基的臉上卻高興得很。張越那幅畫他是昨天收到的,不得不說,比起那筆字來,張越的畫藝尋常得很,明暗疏密佈局都只是平平,只是那雪地中怒放的紅梅卻是畫得好,流露出一種讓人精神一振的鮮豔來,讓他很是喜歡。
然而,最讓他高興的是,昨夜興沖沖地拿著畫卷去和皇太孫嬪孫含真共同賞鑑,結果兩人正說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