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天龍,你不知道,豈止丁玲楊業佘太君是党項人,李自成、丁玲、楊業都是西夏党項人後裔。”
“什麼?李自成也是党項人後裔?”
林天龍驚問道。
“對啊!這做學問可不是胡說八道,而是有憑有據,我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
劉宗山看見林天龍驚詫的表情,愈發滿足了他好為人師的心理,滔滔不絕起來,“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曾經到李繼遷寨考察過,在他的歷史名著《李自成》一書中,這樣寫道:‘他(李自成)甚至想到他日後的勳業應該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統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國要強大得多,簡直不可同日而語!’“2005 年6月1日下午,米脂縣政協文史委的李紀元在米脂縣接待了至此考察西夏的我,他介紹說:‘李繼遷寨所屬的殿市鄉,原來曾經被當地人叫過帝王鄉,李自成是出生在李繼遷寨的,但他幼年生長在毗鄰的長峁墕村,所以許多人把長峁墕村當作李自成的故鄉,也使他和李繼遷的關係蒙上了一層不該的迷影。’“2006年6月下旬,大雨中的陝北因為幾場難得的雨顯得到處鬱鬱蔥蔥,坐了一夜的長途客車,我再次開始了黃土高原上的西夏考察,到達延安後,立即坐上前往富縣的車,仍然是一路的大雨,接著是在富縣等到下午5點多了,才坐上到一個開往叫北寺鄉的車,這個鄉位於甘肅和陝西交界的子午嶺東邊。唐朝時,党項人被唐王朝政權安置往陝北黃土高原上時,就是從這一帶自甘肅進入陝北的,所以,在党項族的流徙線路圖上,這裡佔據著相當重要地位,從後來發現的各種資料來看,党項人在進入陝北之前,在這一帶曾活動過一段時間。
“抵達北寺時,已近黃昏,雨下得很大,黃昏時分的陝北帶給我的不僅是路途的艱險,更是那一場雨霧後面,能否找到党項人在這裡的實證難度。我這次將地點繼續鎖定在太平村,從銀川出發時,就和早年出生在這裡的李志強取得了電話聯絡,他是《李自成家譜》的主編,以前一直和他電話聯絡並沒見到面。
“以前,我踏訪這裡和西夏的關係時,是繞著進入這裡的:曾經於2005年的夏天,從銀川出發向東,進入陝北的榆林地區,在橫山縣的李繼遷寨尋訪李繼遷的出生地後,並在這個李自成的故鄉得出李自成是李繼遷的後輩,是個党項人的結論,我隨後在米脂、綏德等地方的文史工作者那裡得到了印證;接著往東進入晉陝大峽谷,在佳縣探究出西夏帝國的最東界;此前的2004年秋天,從隴東翻越子午嶺進入陝中,經過黃陵縣進入太平村。那時,記得在前往太平村探訪的路上,經過黃陵的時候,黃陵縣不少李姓人都自稱是李自成後裔,同樣說自己是党項族後裔。
“後來我在富縣二OO二年版《富縣地名志》卷二中查到這樣資料,印證了這一點:‘太平(村)宋高宗建貞元年(公元1128年)金康王南下時此村因戰爭廢棄百餘年。明末,李自成起義後,李氏家族為避殺難,李彥、李貞等於崇楨二年,從米脂避居這裡,(據李氏家譜載)因戰爭廢棄百餘年,無村名,李氏來此居住。’村裡人對這裡以前沒村名、後來有了太平村這個名字是這樣解釋的:李自成後裔為了保家全生,逃到這個隱秘的山村,闢山開荒,務農謀生,直到清代,時局安定了,村裡人才把這裡叫作太平村。
“村民們對我總是強調自己的党項人身份,究竟有多少邏輯上的推斷呢?唐王朝對党項人進行內地移民,最初,就安置在甘肅東部和陝西北部一帶,其活動區域就在這一帶。所以,這裡在歷史上完全是党項人生活的故地。党項人後來從這裡向北移動,將活動主要區域定格在陝北的無定河一帶。延安市民間收藏家、延安市殯儀館副館長周建華對我說,他在太平村這一帶就曾收藏過不少西夏時期的文物;西夏時期,發生最初改變西夏和宋朝軍隊的三川口戰役就在這一帶。北宋抗擊西夏的著名將領、一代文臣范仲淹也曾經駐守在這一帶,後來調防到延安一帶的。這說明在西夏時期,宋朝雖然控制這一帶,但党項人在這一帶的民間活動還是存在的。西夏被蒙元政府滅亡後,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李姓党項人一直低調地存活在黃土的深處,直到李自成出生在李繼遷寨時,也沒人去炫耀自己的党項血統或西夏皇裔。李自成兵敗後,其侄子李錦帶領李氏餘脈選擇這裡隱居,至今已傳了十幾代了。
“據村裡老人說,太平村從李自成的侄子李錦家人入住,從一世李錦到此時共十九世,且輩次不亂。不論年歲大小,均以輩次論高低,按輩份稱呼。從人口和傳世來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