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拿出了一個方案,直接拆散了出伏部,要求大賀氏、拔里氏、庫倫氏、敖漢氏各建一部,契丹重回十部落並列時代。
大賀咄羅極力反對,他嘔心瀝血、浴血奮戰二十餘年,才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出伏部,才以此為基礎,把契丹八部拉到一起組建了聯盟,才讓契丹人走上了發展壯大之路,哪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轉眼間他的宏圖壯志就被中土人無情摧毀,當然心有不甘,於是使出渾身解數也要保全出伏部。
庫倫氏和敖漢氏當初之所以與大賀咄羅分道揚鑣,就是為了重建自己的部落,因此他們積極支援李風雲的拆分方楸,甚至配合李風雲極力遊說拔里氏,而李風雲不想耽誤時間,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所以他直接威脅拔裡蘇素,如果你不同意,我就把你拔里氏屠戮一淨,徹底抹殺。
十一月二十九,大賀咄羅、拔裡蘇素迫於殘酷現實,不得不接受李風雲拆分出伏部的方案,各建一個部落。
與此同時,耶律鐵力急速返回迭剌部,想盡一切辦法說服柯爾欽、希圖、郭邇邏、甕共四部落投降,如果失敗,迭剌部兩千餘被俘控弦的生命就危險了。不過李風雲已經給他交了底,遼東鎮戍軍即將或正在進入東北戰場,而首要目標就是弱洛水下游的契丹諸部,一旦柯爾欽、希圖、郭邇邏、甕共四部落腹背受敵,他們最好的出路也就是投降,所以耶律鐵力此行勝券在握,即便有些波折,最多也就是耽誤一點時間而已。
十一月三十,大賀咄羅、拔裡蘇素、庫倫達維和敖漢阿剌在李風雲的協調下,達成了拆分出伏部的約定。
至此,弱洛水以南、託紇臣水東西兩岸的四個契丹部落,遙輦滅亡,遙來和迭剌兩部投降,實力最強的出伏部被一拆為四,聯盟大軍順利完成了征服契丹的預期目標。
當日李風雲向安州報捷,書告李子雄和大總管府,北征戰事基本結束,北征預期目標基本達成,聯盟大軍已拿下了弱洛水以南的廣袤土地,接下來要藉助阿史那咄爾和突厥人的力量招撫霫族諸部,同時招降弱洛水以北的契丹諸部,力爭於年底前,完成攻佔並實際控制東北之目標。
同日,安州方城,聯盟大總管府,李子雄接到了楊恭道急報,右驍衛將軍、安東副都尉、郕國公李渾已到達古北口,主動邀約李風雲和李子雄,並提出進入安州之要求。
李子雄初始頗感驚訝,啞然失笑,覺得李渾的“吃相”太難看,好歹也是豪門大家,即便被聖主勒住了脖子,危如累卵,但貴胄的身份擺在那,一舉一動都有人看著,臉面還是要的。然而再仔細一想李子雄的眉頭便皺了起來。
同為隴西李氏一脈,李子雄對成紀本堂的強大權勢一清二楚,對李渾其人更是看得透徹,知道李渾本性貪婪,行事果敢狠辣,絕非普通貴族可比。
做為開國勳臣李穆第十子的李渾,能夠在家族的激烈博弈中不顧倫常不知廉恥地強行搶奪繼嗣權,本身已經足夠說明其為了利益不顧一切的行事風格,另外當日楊玄感兵變,李渾在東都戰場上的所作所為也證明了他的膽大妄為,如果當時齊王不顧後果非要進京搶奪皇統,誰敢說李渾不會陣前倒戈,與楊玄感聯手兵變?所以聖主利用政治清算保守派的機會,剝奪李渾的統兵權,完全正確,如此隱患必須剷除,但考慮到李穆的開國之功,考慮到隴西成紀李氏在整個西北地區尤其是西北軍裡的巨大影響力,聖主還是網開一面,手下留情,沒有一棍子打死。
對於撲面而來的危機,李渾和隴西成紀李氏豈能無動於衷?山雨欲來風滿樓,隴西成紀李氏當然要積極應對。事實上自李穆支援先帝建下開國大功,家族迎來空前輝煌開始,危機也就來了,這倒不是因為功高蓋主,樹大招風,而是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輝煌的背後必定預埋衰落的隱憂,為了家族世代延續和子孫富貴,必須未雨綢繆,早做準備。只是,誰也沒想到,危機來得如此之快。中央集權改革在維護大一統的同時,也必然觸犯到豪門世家的利益,豪門世家的既得利益隨著門閥士族政治的衰亡而沒落,這是完全可以預見的未來,所以改革派和保守派矛盾激烈,皇族與隴西成紀李氏的親密關係也迅速被聖主和李渾的針鋒相對所破壞,如今更是走上了“不死不休”的死局。
齊王已經剝奪了皇統繼承權,李子雄已是十惡不赦的叛逆,白髮賊更是惡貫滿盈的逆賊,這三個人、三股勢力走到一起乃在情理之中,這種情況下,聖主和改革派強行把李渾驅趕到這艘搖搖晃晃的“賊船”上,蓄意把隴西成紀李氏逼到自己的對立面,其險惡用心一目瞭然,就是明確告訴李渾和隴西成紀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