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的中土軍隊已經把刀架在了靺鞨人的脖子上,所以,靺鞨控弦的背後,必然隱藏著一支中土軍隊,靺鞨控弦不過是是幌子,是煙霧而已,高句麗人一旦上當,後果嚴重。
平壤如果如此推測,必然陳重兵與大定河、薩水一線,固守青川,一方面給西面的鴨綠水防線以有力支撐,一方面給東面的平壤以有力保護,如此一來,高句麗人只要在雨季來臨前守住鴨綠水防線,在鴨綠水防線沒有失守前牢牢守住平壤城,則戰局就對高句麗有利,就能在絕境中抓住那一線生機。
青川在斥候現靺鞨人的蹤跡後,馬上派出萬人規模的援軍北上惠城,很明顯就是一種試探性攻擊,就是驗證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
靺鞨控弦數量有限,諸部之間又有矛盾和衝突,很難齊心協力,因此僅靠靺鞨人的力量,看到高句麗人萬人規模的大軍北上支援惠城,必然不敢正面攻擊,亦不敢強攻惠城,而是避敵鋒芒,以免與敵打個兩敗俱傷,但是,假如靺鞨人的背後還有中土軍隊,靺鞨人和中土人攜手作戰的目的是攻打青川,威脅平壤,與鴨綠水西岸主力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則靺鞨人即便裹足不前,中土軍隊亦會義無反顧地殺出來,大打出手。
李風雲現在就處在為難窘境。
面對上萬人的高句麗支援軍隊,靺鞨控弦絕無可能衝上去拼死攻擊,就算李風雲強行命令也不行,畢竟靺鞨諸部要顧其本,站在旁邊搖旗吶喊行,衝上去捨身赴死就不幹了。如此就只能讓安東馬軍攻上去,但奚族、契丹、突厥控弦只要一露面,平壤就算訊息再閉塞,對安東現狀一無所知,也能估猜個**不離十了,接下來平壤肯定會派出大量軍隊死守青川,死守薩水,甚至與鴨綠水防線守軍協同作戰,東西夾擊安東軍,則形勢對安東不利了。
李風雲長途奔襲的目的是以最小代價贏得最大利益,如果為了攻陷平壤而付出慘重代價,他的謀劃就失敗了,他不但未能將計就計,利用東征壯大自己,反而葬送了安東,讓聖主和中樞得償所願。
然而就目前局面來看,形勢正向不利於安東的方向展,安東軍可能要受阻於青川,止步於薩水,為自己的行險一搏付出難以估量的代價。
李風雲努力爭取最好結果,而鐵驪等靺鞨諸部酋帥暫時亦沒有消極怠戰,畢竟形勢尚不明朗,誰也不敢斷言己方意圖已完全暴露,所以靺鞨控弦還是堅守在大定河南岸,以遊擊之術阻擊高句麗援軍,遲滯高句麗人的推進度。
李風雲和鐵驪等人的判斷是,高句麗人看到靺鞨控弦從四面八方撲來,人多勢眾,繼續渡河已極度危險,一旦遭到靺鞨人的半渡而擊,則損失必然慘重,到那時不要說救援惠城了,自身都難以保全,所以必然會慢慢停下腳步,一邊與靺鞨人周旋,尋找對策,一邊急報青川尋求支援,而青川做出的反應,肯定會讓局勢迅明朗。青川守敵數量有限,若平壤沒有支援,為確保青川安全,這支援軍極有可能撤回去,反之,若平壤援軍已大量抵達青川,青川必然會再次派出援軍,強勢攻擊,以探查來犯之敵除了靺鞨人外是否還有中土軍隊。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驕陽西移,戰局並沒有如李風雲和鐵驪等人所預料的那般展,這支高句麗援軍不但沒有停下前進腳步,反而攻得更兇了,大有黃昏前殺至河畔,然後在夜色掩護下急渡河之態勢。
高句麗人堅決攻擊,大踏步前進,使得靺鞨人的遊擊騷擾揮不了作用,這時若想阻止高句麗的前進,只有衝上去真刀真槍的幹,但靺鞨人擔心自己傷亡過大,不願意殊死一搏,於是戰局就對安東軍不利了。
鐵驪已經三次徵詢李風雲的意見,怎麼辦?是不是任由高句麗人殺到大定河邊?
阿史那咄爾飛馬而來,手指對岸河堤,焦急說道,“敵人距離河堤還有二十里,以目前攻擊度,黃昏前必定可以抵達河堤,到那時,被動的就是我們了。”
馬軍作戰需要地利,而開闊平坦的河谷非常有利於馬軍衝鋒,四面圍攻更是有利於馬軍撕開敵陣,可以把馬軍優勢揮到極致,反之,若讓高句麗軍隊衝到河邊,藉助大河之利堅固了戰陣,雖背水一戰,卻也有了一戰之力,如此一來,安東馬軍就算不惜代價猛烈攻擊,殲敵時間也會大大延長。而此處距離青川不過一百餘里,青川援軍一天之內就能趕到,所以戰局一旦打成了膠著之態,安東馬軍就十分被動了。
李風雲神色冷峻,一言不。
“不要心存僥倖了。”阿史那咄爾勸說道,“若青川沒有防備,絕無可能在現靺鞨人之後,派出上萬軍隊支援惠城,相反,他們會放棄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