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帶五個軍約兩萬將士去崤山。”李道;“某留一個軍在東都;以防萬一。你告訴越公;如果他願意把決戰戰場放在澠池;至少需要三萬大軍;其中至少要兩萬精銳;以保證我們在兵力上擁有一定優勢;即便不能全殲衛文升;也要讓其無力阻止越公入關。”
“善某即刻去見越公。”李密急不可耐了。
“請你務必告訴越公;時間非常緊張;而且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李風雲正色告誡道;“某可以斷言;如果錯過這次機會;越公入關的難度將無限增加;我們將被衛文升拖在東都城下;迅速陷入重圍之中;生機盡絕;所以你替某帶句話;午夜之前;如果越公不能做出澠池決戰之決策;某將視戰局發展;在最短時間內撤離東都;某絕無可能陪著越公一起葬身於東都城下。”
李密不高興了;“你威脅越公?你要背棄諾言?”
“某信守諾言是建立在某可以存活的基礎上;而不是以聯盟三萬餘將士的生命為代價。”李風雲也嚴肅起來;神情冷峻;語氣森厲;“這一點;請越公和蒲山公務必謹記。”
李密再不說話;掉頭就走。韋福嗣的到來還是影響到了李風雲;李風雲急著要走了;但他從聯盟未來發展出發;又希望楊玄感能殺進關中;於是迫不及待把決戰時間提前了;把決戰戰場轉移到了函谷關以西的澠池。
李風雲下令;召集各軍將火速到帥帳議事;佈署澠池決戰事宜。
他堅信;楊玄感在自己的脅迫下;十有**要提前決戰;要提前向關中殺進。當然;楊玄感也有可能盲目自信;固執己見;再加上尊貴者的矜傲;他也有可能拒絕自己的建議;但如此一來;自己也就有了撤離東都的理由;不是我背棄諾言;是你錯誤的計策迅速惡化了局勢;迫使某不得不走。
李風雲有些興奮;也有些期待。如果楊玄感同意了自己的建議;把決戰戰場放在澠池;那麼東都戰局就被自己改變了;一旦楊玄感擊敗了衛文升;這段歷史是否會隨之改寫?
對此李風雲信心不足;對“天道”有一種莫名恐懼。擊敗衛文升不過是個“起點”;楊玄感越過這個“起點”後;還有潼關這道門檻;楊玄感未必能跨過去;如果他跨不過去;沒有殺進關中;那麼歷史車輪就依舊行進在固有軌跡上。再進一步說;就算楊玄感跨過了潼關這道門檻;殺進了關中;卻也未必能佔據西京、橫掃關中;或許他還是轉瞬即亡;那麼歷史也依舊沒有被改寫。
然而;如果“起點”被改寫了;誰敢說就不會發生髮蝴蝶效應?
李密詳細稟報了楊玄感之後;楊玄感也是火速下令;急召各軍將回行臺議事。
李風雲的猜測讓人恐懼;尤其楊氏兄弟;更有一種恨不得毀天滅地的絕望感。被人挖了祖墳;那已經是血海深仇了;還鞭屍;還挫骨揚灰;那是何等仇恨?楊玄感自問;一旦事情真的發生了;他肯定無法控制自己的怒火;無法保持清醒的頭腦;更無法維持自己的理智;那一刻他活著的意義除了報仇外還有什麼?報仇;摧毀一切;聖主、國祚、統一大業;統統摧毀;讓整個世界都在自己的怒火中灰飛煙滅;結果必然會造成對手的瘋狂;而對手為了保全自身之利益;只能聯起手來對付自己;消滅自己。
現在什麼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殺進潼關;殺進關中;唯有如此才有希望保全祖墳;保全父親的墳墓和屍骨;否則一切都遲了。實際上這也是一舉兩得的事;利大於弊;只不過因為推動者是李風雲;楊玄感算是被動接受;所以兵變同盟在心理上難以接受。
楊玄挺、楊積善等楊氏兄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即刻西進;選擇了澠池決戰。殺進關中重要;祖墳的安全更重要。
也有人懷疑李風雲積極推動澠池決戰的動機;畢竟當主力全部進入澠池戰場後;包圍東都的軍隊人數雖多;但戰鬥力有限;一旦城內的衛戍軍主動出擊;大河對岸的援兵呼嘯殺來;前後夾擊;己方必敗;東都之圍必解;而越王楊侗必定會乘機殺向函谷關;如此一來敵我雙方的處境就顛倒了;被包圍的反而是楊玄感了。
楊玄感反覆權衡後;毅然決策西進。如果這場軍事政變最後演變為單純的報仇;為了報仇而報仇;為了報仇而血腥殺戮;殺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那就徹底背離了當初發動兵變的初衷;因此;為避免發生“掘墓鞭屍焚骨”這等恐怖災難;還是火速西進為上策;沒必要為了穩妥而一定要把西京大軍誘到東都城下決戰。
“蒲山公;請你速告白髮;子夜後;他的軍隊就可以西進函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