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8部分

還能有限緩和當前危機,但前提是必須放棄東征。

然而,東征一旦宣佈結束,聖主和中樞就必須承認自己在決策上的失敗,接受自己在政治上慘遭重創的現實,而衛府則要承擔軍事失敗的責任,總而言之一句話,聖主和中樞威權淪喪,改革派的執政地位嚴重動搖,一大批中央官員和衛府統帥的政治生命就此終結,而中央集權改革必將倒退甚至失敗。

聖主臉色非常難看,這一結果他絕對不能接受,他必須繼續東征,以東征的最終勝利來逆轉改革派在政治軍事上的失敗,這一目標不可動搖,不可改變。

趙才對聖主的忠誠毋庸置疑。聖主初為晉王時,趙才就在其門下供事,算是晉王最早的“班底”。入主東宮後,趙才為右虞候,是東宮警衛軍統帥之一。登基稱帝后,趙才“水漲船高”一路升遷,官至右候衛大將軍,可見聖主對他的信任和器重,而趙才也肯定了解聖主的心思,也願意支援聖主,但目前的問題是,的確還有第二個解決危機的辦法,只是這個辦法牽扯到齊王,牽涉到皇統大戰,算是聖主的“家事”,趙才即便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擅做“主張”,不敢替聖主拿主意,更不敢公然干涉聖主“家事”,那是找死的前奏。

既然如此,趙才目的何在?是不是拿放棄東征來脅迫聖主立即“斷清家事”?只要聖主開口,只要聖主一力承當因齊王北上戍邊而造成的全部後果,那眼前危機就有了最好的解決辦法,畢竟眼前危機實質上就是齊王“一手促成”的,是齊王為了延續自己政治生命而不惜代價不顧一切做出來的。解鈴還需繫鈴人,決定權都在聖主手上,如果聖主決心置齊王於死地,那大夥兒就努力一把一勞永逸的“解決”齊王,反之,就遂了齊王的意願,政治上“流放”齊王,將其放逐於荒蕪邊陲,任其自生自滅。

但是,聖主不可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放棄了齊王又迫於威脅再起用齊王,這對他而言是個恥辱,再說聖主也不可能承擔由此所造成的“父子反目、血肉相殘”的惡果,這同樣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會嚴重損害聖主的威權,所以趙才的目的呼之欲出,他以強大的軍方為後盾,逼迫中樞核心層中的某個“大佬”主動站出來,在齊王這件事上,代替聖主出主意做決策,日後若齊王據北疆而稱霸,公然與中央對抗,或者以武力爭奪皇統,重蹈漢王楊諒之覆轍,則所有責任都由這位大佬來承擔。

這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貧道”,聖主“置身事外”倒是情有可原,而趙才就不“厚道”了,挖“坑”挖到最高權力層,也算是膽大包天,但他狐假虎威,扯著虎皮做大旗,藉著聖主的名頭給人挖“坑”,一幫大佬們也是面面相覷,無可奈何。

誰會捨身赴死,主動跳進這個坑裡?這個“坑”看上去風險很大,實際上回報也很豐厚,一旦齊王北上戍邊,解決了北疆危機,並幫助聖主贏得了南北大戰,父子和解,齊王贏得了皇統繼承權,那這個就不是“坑”,而是一份天大的功勞。

裴世矩“站”了出來,眾目睽睽之下,主動跳進了這個“坑”裡。

聖主不動聲色,一切盡在他的預料當中。納言蘇威、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等中樞核心重臣們也是心領神會,一目瞭然。

裴世矩不跳,誰跳?

裴世矩在中樞主掌外交事務,新的國防和外交大戰略就是他在聖主登基後提出來的,這個大戰略的核心是征服外虜,開疆拓土,是成為天下霸主,是重建漢武之偉業,創空前之武功,其最終目的是打造一個空前強大的中土盛世。

這一大戰略初始很順利,西征大捷,但緊接著就連遭重挫,東征連續失利,而東征失利,不但讓國內政局陷入困境,還讓中土在南北戰爭中處於不利局面,有失敗之危險。南北戰爭一旦失敗,這個新的國防和外交大戰略也就徹底失敗,而這個失敗不僅意味著裴世矩政治生命的終結,也動搖了聖主和改革派的執政地位,所以聖主和改革派不能接受這個失敗,必須打贏南北戰爭,而裴世矩更要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奉獻一切,即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裴世矩獻策,加強北疆鎮戍力量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那就是齊王北上戍邊,齊王一個人就相當於十萬鎮戍軍,齊王戍邊必然能有效緩解北疆危機;而剿賊也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剿賊的目的就是穩定北疆局勢,既然要穩定北疆局勢,勞軍傷財去剿殺,去大動干戈,豈不加助了局勢的混亂?所以剿不如撫,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既能迅速穩定北疆局勢,又能增加北疆鎮戍力量,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