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3部分

“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國祚崩亡,人人都要稱霸天下,齊王又有什麼優勢獨佔鰲頭?事實上南北戰爭一旦以中土的失敗而結束,齊王的北上大計也就失敗了,齊王鎮戍北疆的使命也失敗了,聖主為避免齊王為禍,必定將其召回京師,而齊王心灰意冷之餘,亦失去爭霸之心,一撅不振。”

李到這裡低聲嘆息,“中土上下都很自信,對北虜不屑一顧,對南北戰爭勢在必得,但第一次東征為何以慘敗而結束?內部團結是贏得對外戰爭的基本條件。第二次東征功虧一簣無功而返,還是犯了同樣的錯誤,由此不難推測到,如果聖主和集權派不能吸取教訓,不能向保守派做出妥協和讓步,不能從根本上緩和改革和保守這個引發內禍的根本矛盾,那麼南北戰爭中,他們必然要犯同樣的錯誤,必然會重蹈覆轍,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

“某雖然一直在為打贏南北戰爭而努力,但某對未來的悲觀態度始終不變,且越來越悲觀,因為導致中土急劇衰落的根本矛盾日益尖銳且有失控之趨勢,所以在某的未來謀劃中,我們自身實力的發展始終放在第一位。只要我們有實力,即便環境再惡劣我們也能生存下去,而一旦時機來臨,我們就能順勢而起,逐鹿稱霸,因此齊王也好,南北戰爭也罷,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發展實力的工具和手段,我們只要善加利用,堅定必勝之信念,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必定能達成未來之目標。”

甄寶車三人若有所悟。同樣的話李風雲的確說了很多次,但每一次因為環境不同、形勢不同、對未來的期待不同,導致他們每一次對同樣的話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從他們個人角度來說,不是他們選擇性遺忘,而是在不同“背景”下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解讀,看上去是“遺忘”,實則就是“不懂”。

“東進出塞收復安州之策,短期來說是解決我們生存問題,長期來說則是為我們稱霸北疆打下基礎。”李風雲繼續說道,“但很多人,甚至是絕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短期利益,都是南北對峙和南北戰所帶來的利益,因為他們對這場戰爭抱著必勝信心,這其中既包括聖主和中樞,也包括我們聯盟的豪帥們,他們不敢也不願去假設失敗的後果,就像第一次東征,失敗之後所帶來的損失根本無法彌補,所以他們的對策都是建立在南北戰爭肯定打贏的基礎上。”

“我們發展壯大的機會就在這裡。我們的對策都是建立在南北戰爭可能失敗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只要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處,就必然能從中漁利。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人嘲笑我們短視無知,但等到真相大白了,就知道真正聰明的人是誰了。”

李風雲敞開心扉所說的這番“交心”的話,終於讓甄寶車、陳瑞和韓曜讀懂了收復安州之策的真正目的,讀懂了李風雲北上大計的真正目標,給他們留守飛狐**發展指明瞭一條正確的方向: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任何計策中,聯盟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發展自身實力。

四人拱手而別。李風雲飛馬北上,甄寶車、陳瑞和韓曜揮手相送。未來某個時候,他們會再次相見,只是相見的地點不在飛狐,也不在安州,而是在稱霸北疆的路上。

李風雲的情緒有些低沉。剛才那番話違背了他舉旗造反的初衷,他的初衷是拯救中土的統一大業,拯救中土千千萬萬生靈於水火之中,為此他把目標設定在南北戰爭上,試圖以打贏南北戰爭來逆轉歷史洪流,然而現實很殘酷,無論他如何努力,他也沒辦法把聯盟打造成一支能夠力挽狂瀾的抗虜大軍,換句話說,他以前的想法太幼稚,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南北戰爭的勝利不是來自於戍邊軍隊的勇敢和無畏,而是來自於中土上上下下下的團結,尤其來自於權力高層的團結,來自於中央、地方和衛府的團結。但現在中土權力高層的博弈隨著楊玄感兵變而進入白熱化,雙方算是徹底撕破臉,刀戈相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雖然雙方因為內憂外患的嚴重威脅而暫時妥協忍讓,但表面上的一團和氣掩蓋不了拼死肉搏的血腥。權力高層陷入不死不休的博殺,必然影響到中央對地方和衛府的控制,目前各地叛亂迭起,叛賊屢剿不平,邊陲鎮戍不力之亂局,還有中央修改兵制募民為驍果之舉,都體現了中央威權的急劇下降,地方、衛府與中央的角逐對抗日益激烈。

不解決當然前政局的根本性矛盾,卻妄圖藉助一支軍隊去力挽狂瀾,改變歷史前進的軌跡,治標不治本,不但荒謬,而且適得其反,有加劇矛盾爆發之危險。

之前李風雲是天真的,抱有幻想,但裴世矩的冷漠拒絕,擊碎了李風雲的美夢,讓他從夢中驚醒,不得不直面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