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3部分

阿會正駭然變色。中土人?不是說敵人是突厥人嗎?怎麼突然變成了中土人?白檀城失陷,鬼方亦失陷,中土大軍南北夾擊,那之前包圍鬼方城的中土軍隊又從何而來?神兵天降?旋即阿會正豁然頓悟,那支軍隊就是之前從燕北出塞的所謂的中土叛軍,奚族上當中計了,被中土人欺騙了。只是,突厥人幹什麼去了?磧東南的叱吉設阿史那咄捺的帳下有數萬大軍,為何沒有阻擋住“中土叛軍”的攻擊?

但這已不是重點,重點是大漠牙帳的俟利發史蜀胡悉的警告是正確的,中土人的確要攻打安州,而且還是南北夾擊,力求一戰而定。阿會正懊悔莫及,當初自己對南北形勢做出了誤判,對史蜀胡悉的警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結果有了今天的亡族滅種之禍。

這個訊息若是傳開,必然嚴重打擊士氣,軍心渙散倒是其次,怕就怕奚族諸部為了各自生存,紛紛投降,到那時阿會氏聯盟必然分崩離析,阿會正和阿會氏將有滅頂之災。

好在阿會薩林行事穩重,知道噩耗傳開的嚴重後果,蓄意隱瞞,與幾個知情者一起封鎖了訊息,但奚王府距離三會城很近,奚王府與三會城之間的訊息往來也不僅僅只有官方一個渠道,如此重要的訊息必定會透過各種渠道陸續傳進三會城,然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地區,所以給阿會正及時應對的時間非常少,這大大增加了逆轉危局的難度。

面對中土這個龐然大物,面對目前一邊倒的形勢,僅憑奚族本身力量,若想反敗為勝、力挽狂瀾十分困難,除非上蒼眷顧奚族,發生以弱勝強的奇蹟,但指望中土人重蹈在高句麗戰場上大敗於薩水的覆轍,基本上不可能,同樣的錯誤中土人不可能一犯再犯,那麼如何逆轉危機拯救奚族?最現實的對策就是在內堅守,拖住中土人,在外求援突厥,與突厥人夾擊中土軍隊,雖然安州可能因此變成廢墟,奚族因此遭受重創,但只要土地還在,部落還在,奚族只要休養生息、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究還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阿會正隨即召集司馬李屹等幾個親信商討對策,仔細分析和推演之後,結論很不樂觀。

在內堅守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奚族五部團結一致,上下齊心,只要有一個部落投降了中土,則必然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大家有樣學樣,聯盟必然在短短時間內迅速崩潰;其二要有充足的糧草武器,但奚族本身儲備有限,之前與契丹人打了兩個月耗費太多,撤退時又丟棄了一大批輜重,如果奚王府再失陷,而冬天又到了,只有消耗沒有產出,那僅靠東南貧瘠之地根本供養不起數萬大軍,更不要說支撐曠日持久的戰爭了;其三契丹人不能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如果契丹人目光短淺,不顧大局,為了報復而對奚族展開攻擊,與中土人形成夾擊之勢,那奚族的堅守就愈發困難了。

在外求援先不要說付出多大代價,從突厥之前的一系列舉動來看,突厥人居心叵測,別有圖謀。

突厥人明明知道中土人要攻打安州了,卻讓那支所謂的“中土叛軍”突破了他們的阻擊,順利殺進平地松林,給了奚族致命一擊,導致安州局勢全面失控,接著他們也沒有展開追殺,也沒有積極救援奚族,而是按兵不動,冷眼旁觀,任由那支“中土叛軍”攻陷了松山要隘,攻陷了鬼方,這顯然是置奚族於死地,是要奚族與中土人鷸蚌相爭,打個兩敗俱傷,或者乾脆犧牲整個奚族來消耗中土人,繼而給突厥人漁翁得利。

突厥人到底圖謀什麼?從目前南北局勢來看,南北大戰越來越近,但南強北弱是不爭的事實,即便中土人在遠征高句麗的戰場上連番失利,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土統一後的國力太強盛了,高句麗戰場上的失利實際上對中土傷害有限,最多也就是受點傷流點血,休養一陣子也就恢復了,所以未來南北大戰肯定是中土人主動進攻,越過長城深入大漠,步步緊逼,而突厥人肯定是被動防守,步步後退,因此對突厥人來說,為了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一個最好的結果,當務之急是需要更多的戰爭準備時間,是竭盡所能遏制和削弱中土的力量,是想方設法延緩戰爭爆發。而若想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第二個“高句麗戰場”,就需要一個能夠繼續牽制和消耗中土人的“戰爭泥潭”,恰好這時中土人向安州發動了攻擊,於是東北和東胡諸種立即就成為突厥人的“棋子”。

如果這一分析是正確的,指望突厥人傾盡全力救援奚族,就是一廂情願,就是奢望了。

接下來安州形勢如何發展?樂觀一點,突厥人展開救援,磧東南牙旗的叱吉設阿史那咄捺突破平地松林,開始攻打鬼方,而弱洛水的步利設阿史那咄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