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遏制和削弱奚族、牢牢控制奚族為己用的心思。以夷制夷是中土對外基本策略,李風雲記憶深刻,運用嫻熟,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只是外族也不是痴兒,吃虧太多,教訓太多,稍有蛛絲馬跡,馬上就被他們看出來了。
但問題是,事已至此,新奚族聯盟因為不想兄弟鬩牆自相殘殺,已經錯過了誅殺阿會正、瓜分阿會部的最好機會,結果就拱送給中土人一個分裂、削弱和控制奚族的機會,現在後悔都來不及了。
好在未來前景不錯,只要中土兌現承諾,在收復安州的同時,把生活在安州的奚族全部接收,那新奚族聯盟就佔盡了便宜,畢竟有了中土這個靠山,即便不能衣食無憂,最起碼逢到災荒或戰亂之時,有個依靠,不至於陷入絕境乃至亡族滅種。當然,從歷史來看,凡是南下族群,不論是已融入中土的,還是依舊居住邊疆的,都徹底解決了生存問題,並且大部分都已成為中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中土榮辱與共、生死與共,而這在外族看來,就是他們所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未來。
李風雲已經承諾,中土會接納新奚族聯盟的所有成員,但李風雲位卑言輕,說話不算數,除非中土的皇帝開金口,下聖旨,奚族才能美夢成真。
中土對外族天然排斥,在接納外族一事上,歷來慎重。歷史上五胡亂華,外族都是強行殺進中原,而鮮卑諸族之所以能攻成功融入中土,更是以武力稱霸黃河以北,迫使中土不得不被動接收這一事實。當然中土也有接納外族的先例,比如匈奴衰微,中土就接納了他們,但絕大部分情況下,中土最多給予庇護,這有太多前車之鑑,比如契丹的大賀氏,當初不願臣服突厥人,被打得無處藏身,最後求助於中土,中土才勉為其難予以庇護,但東北形勢一變,中土馬上就把大賀氏驅逐出境。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但核心緣由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對外族長久以來形成的固化理念,天然排斥。
李風雲對新奚族聯盟做出妥協,接收了新奚族聯盟的條件,風雲聯盟絕不單方面與阿會部結盟,更不會擅自接納阿會部為大聯盟新成員。
不結盟,但可以合作,這是李風雲的條件,而這個條件新奚族聯盟都能接收,既然都是奚族兄弟,不能手足相殘,那也不能眼睜睜看著阿會部被霫族和契丹人生吞活剝了,理所當然要一致對敵,一旦阿會部在少郎河站住腳,安州的正北方也就多了一道屏障,這對新奚族聯盟有利,諸部落當然樂見其成了。
十月十五,阿會正信守約定,遵照李風雲的命令,帶著阿會部控弦,在雷霆軍的監控下趕赴方城,與之前被聯盟軍隊俘虜囚禁的阿會氏控弦及其族眾會合,然後在大聯盟的物資支援下,進行北上徙居少郎河的前期準備工作。
同日,武列水兩岸,呂明星、郭明、井疆六斤蜚、爾朱天嘯等總管也奉命率軍趕赴方城,與大聯盟主力會合。
韓世諤也接到了李風雲的書信。李風雲在書信中沒有下達任何命令,而是述說了茅溝川一戰的經過,奚族諸部成立新聯盟的過程,以及大聯盟建立後實力飛速擴張的事實,而實力的擴張,使得大聯盟具備了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速度北上的條件。出敵不意攻敵不備,乘著突厥人對東北局勢的突變來不及做出有效反應之前,大聯盟橫掃弱洛水兩岸,重創東胡諸種,打擊突厥人的有力別部,斷去突厥人一臂,先在南北對峙之局中搶佔先機。這樣一來,當明年開春後,中土發動第三次東征,長城內可能因此減少甚至中斷對安州支援,但同時又迫切需要安州有力牽制突厥人,保障北疆安全的時候,大聯盟就能利用今年冬天所創造的有利先機,與突厥人展開激戰,繼而實現長城內的目標,為第三次東征解決後顧之憂,確保第三次東征的全面勝利。
韓世諤看完這份書信,陷入沉思,難以抉擇。
現在李風雲的確沒有命令他的資格,實際上自李子雄、楊恭道等一大批東都權貴加入聯盟後,他們在聯盟中就自成一系,所謂的權貴系,而李子雄就是權貴系的最高統帥。李風雲為贏得合作,默許了權貴系的**自主,李子雄的權力很大,不但有聯盟最高決策權,甚至在李風雲的授權下,還可以指揮聯盟草根系將領,但李子雄人老成精,非常剋制,只求合作,不求權力,不但承認李風雲聯盟最高統帥的地位,默契配合,還給予聯盟草根系將領足夠尊重,確保聯盟兩大派系之間維持密切合作。
正因為李風雲和李子雄這一老一小的默契配合,聯盟才創造了奇蹟,取得了豐碩戰果,而聯盟權貴系也因此建立了功勳,為贏得東都的赦免創造了條件,但現在聯盟還沒有穩定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