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6部分

思索了片刻;對袁安說道;“急告瓦崗兄弟;戰局突變;請他們迅速推進到濟水南岸;擇地渡河;果斷南下。”

“傳令各軍;調頭西進;火速趕赴倉垣;從官軍的背後發動攻擊。”

。。。

第兩百二十四章 楊潛的無奈

官軍連夜渡河;聲勢很大;但罵聲也是此起彼伏。

之前韋雲起尚未見到叛軍的影子就倉皇后撤;現在兵多了;武器充足了;膽子也大了;不但主動渡河攻擊;還要銜尾窮追;根本無視官軍有陷入叛軍包圍之危險。鄉兵們對戰局是一無所知;但團主們看得很清楚;再加上心裡本有算計;於是便陽奉陰違;消極怠戰;推進速度非常緩慢。

楊潛雖然不敢違背韋雲起的命令;但對南下追殺的決策卻頗有質疑。

戰局的變化實際上並不複雜;白髮賊既然敢北上迎戰;既然敢陳兵濟水北岸與官軍對壘;可見其自有倚仗之處。現在白髮賊一箭未發;調頭逃竄;但逃得不徐不疾;井然有序;明顯就有誘敵之嫌;而官軍在沒有查出叛軍虛實的情況下便不管不顧的傾力追擊;如果中計怎麼辦?韋雲起手上就這麼點人馬;一旦全軍覆沒;短期內休想捲土重來;不論是滎陽鄭氏還是郇王楊慶;都不會無限制給予支援;而東都也會陷入更大被動;齊王楊喃迫不得已只有提前出京戡亂;這顯然不符合齊王的利益。

齊王出京戡亂的最佳時機是七月;這是東都上上下下的共識。東都幾大豪門之所以妥協結盟;韋雲起之所以巡查通濟渠;都是為了這一目標;而韋雲起此刻的決策;卻有置官軍於死地的危險;明顯就背離了其出京目標;這讓楊潛不得不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韋雲起。

韋雲起目的何在?為何其一改初衷?這與中原政局的微妙變化是否有關係

河南災情日益嚴重;源自關隴人和山東人的激烈鬥爭;而河南災民順利進入豫州並得到穎汝貴族的賑濟;如果從政治層面分析;不難看到以弘農楊氏為首的河洛貴族集團;與以滎陽鄭氏為首的河南貴族集團;有攜手結盟之可能。

河洛、河南在地域上同屬中原地區;而中原處在關隴和山東之間。中土三分時期;中原是三國交戰之地;但其大部分領土屬於關隴;所以河洛貴族集團劃歸為關隴政治版圖。中土統一後;無論從歷史文化淵源還是從地域利益訴求來說;中原都更傾向山東;中原地區的貴族集團與山東地區的貴族集團在利益上也有更多的一致性。

穎汝貴族集團出手拯救河南災民;目的何在?是落井下石;乘機打擊和削弱河南貴族集團;還是以此為要挾;脅迫河南貴族集團在政治上做出妥協和讓步?從中原地域的整體利益來說;後者的可能性更大。假若河洛貴族集團與河南貴族集團政治結盟;假若白髮賊和他的迅速發展壯大的叛亂武裝在中原地區掀起驚天狂瀾;那麼這三股力量一旦形成合力;必將給東都政局乃至中土局勢帶來重大變化。

從齊王楊喃和關中韋氏的立場來說;若想達成他們的目的;若想讓齊王楊喃登上儲君之位;就必須贏得皇帝和以改革派為主的中樞的支援;這一點至關重要;為此;他們必須做些什麼;而把可能存在的中原政局的變化演變成現實;讓皇帝和中樞發現隱藏在他們身邊的“敵人”;則是最為簡捷有效的手段。

楊潛不得不承認;隨著改革程序的加快;關隴人和山東人之間的政治博弈也越來越激烈;而改革事實上已經成為兩大政治集團血腥廝殺的工具。關係到中土命運的改革;一旦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其結果可想而知;其失敗是必然;而改革的失敗必將重創中土;中土的命運由此變得十分悲觀。

楊潛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十萬火急密報郇王楊慶和遠在東都的父親楊恭仁;把韋雲起做出“自殺”式決策的深層次原因做了詳盡分析。韋氏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但要置滎陽鄭氏於死地;還要把弘農楊氏拖下水;而滎陽鄭氏與弘農楊氏一旦聯手操縱中原局勢的真相大白於天下;則必然要背上以中斷通濟渠來摧毀東征的罪名;如此則政治風暴再起;內戰難以避免。皇帝和中樞敗於東征戰場;又遭內戰打擊;權威盡喪;如此一來皇統更迭的阻力就大大減小;齊王極有可能一躍登上皇帝寶座。

換句話說;韋雲起一旦“自殺”成功;齊王楊喃就會提前出京戡亂;而隨著剿賊大戰的來臨;河南局勢大亂;通濟渠便會陷入斷絕之危機;東征有可能因此而功虧一簣甚至失敗。在楊潛看來;試圖摧毀東征的不僅僅有朝堂上的保守派;還有齊王楊喃;而楊喃現在就在藉助關隴本土貴族集團的力量;不但要把摧毀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