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和環境適應能力,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才能夠惡劣的環境之下生存下來,甚至享受這種惡劣的環境,像是貝爺那種生存在食物鏈頂端的存在,其實就是這樣的一種人……
這樣的人,不管是在治世也好,亂世也好,都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像是三國演義之中的曹操一樣,被許子將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樣的評價本身,就代表著曹操本身的能力非常的卓越,只有自身能力卓越的人,才能夠擁有無論是在治世還是亂世都有稱雄天下的資本!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亂世之中的梟雄,往往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文武全才,這一點,無論是劉備也好,曹操也好,甚至是孫堅也好,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有自身力量強大的人,才能夠在亂世之中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反之,自身力量弱小的人。就算是有再高的智謀。充其量也只能夠成為一個謀臣。而不可能成為一個君主,謀臣永遠都是秩序的一部分,君主越是強大,那麼謀臣的地位也就越高,而如果君主隕落,那麼謀臣的地位也就不復存在了,幾乎很少有頂級的謀臣在君主隕落之後,還能夠保持自己的地位的。因為不同的君主,會有不同的用人體系,而這種用人體系的不同,往往就會導致最先投入君主營帳的謀臣將會獲得更高的地位,而後來者永遠都只能夠是後來者!
像是諸葛龐統徐庶為什麼選擇劉備而並沒有選擇曹操,根本的原因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就在這裡!
曹操本身首先人才濟濟,所以文官想要出頭是很困難的事情,秩序和格局一旦被確定下來之後,想要逆轉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投入曹操的營帳之中,固然不會被輕視。但是卻也很難真正受到重視,更加不可能獲得一言九鼎的權利……
無論是郭嘉、程昱、又或者是賈詡都堪稱是最頂尖的謀士……
而劉備就恰恰相反了!
劉備手下本身就是武將雲集。但是文官卻普遍孱弱,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徐庶才會選擇加入劉備的陣營之中……
而徐庶在加入劉備陣營之後,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引薦諸葛,或多或少可能也有這方面的顧慮,著顧慮是兩方面的,一方面他很清楚諸葛的才能,所以在引薦諸葛的時候,也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而另外一方面,他也很清楚諸葛是一個何等驕傲的人,自己在劉備的帳下,諸葛又怎麼願意以後來人的身份屈居於自己之下呢?
而只有當他被迫離開劉備的時候,他才引薦了諸葛,而諸葛之所以加入劉備陣營,本質上來說,也是一樣的理由,如果徐庶還在劉備陣容之中,諸葛或許就不會答應劉備,但是徐庶走了,諸葛就很清楚,自己一旦進入劉備陣營,就會說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文官,就會獲得自己在其他諸侯手裡絕對不可能獲得的權利,加上劉備本身又是漢室宗親,恰恰是諸葛所認同的陣營,於是就選擇了加入,成就了一段三顧茅廬的傳說……
說到底,謀士本身永遠都是在體系之下的,他們的強大,只能夠建立在秩序存在的基礎之上,他們的權利,也只能夠建立在君主的信任和士兵的崇拜之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擁有力量,君主一聲令下,哪怕是再出色的謀士,也不會有反抗之力……
但是武將就不同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最好的一種證明,武將本身擁有武力,所以就自然而然對於自己統御計程車兵會有很高程度的掌控權,甚至有些時候,武將發動反叛,手下計程車兵也會義無反顧的發動叛亂,並且不會有絲毫的遲疑……
擁有力量的人永遠都會是秩序的建立著,而那些擁有智慧的人,則只能夠幫助秩序的建立在更好的去完善秩序,但是卻不可能去顛覆秩序……
事實上,無論是小說之中,還是在歷史之中,絕大多數的君臣典範,往往都是君主擁有強大的武力,而謀臣擁有高深的智慧,君主建立秩序並且給於謀臣足夠高的信任,而謀臣則最大限度的幫助君主去將君主建立起來的秩序完善,查缺補漏,利用自己的智慧去維護這個秩序……
秩序和混亂,永遠都是相互交替的關係!
一個秩序被建立起來,最終總是很難避免會被比秩序更加強大的暴力所摧毀,而當強大的暴力實現了統一之後,就會自然而然建立起新的秩序,而後則有不可避免的再被更強大的暴力所摧毀……
而也就是這種摧毀再建立,摧毀再建立,摧毀再建立的過程,才會使得每一次新秩序的建立,都會比過去的秩序更加的強大,秩序也會越來越趨向於一種合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