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的《本草綱目》相比,都遠遠不及。她把書冊拿在手中,卻見那封皮是藍色宣紙製成,裝訂得十分精美,在封面題頭上用瘦金體寫著五個字:
“拙手補石集”
翻開封面,首頁是一篇題記,是用蠅頭小楷所書,筆跡十分工整,與那封面上的字型近似,想來都是華不石的手筆。
看著孫巧雲翻閱書冊,華不石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也不出言打擾。
讀完首頁的題記,又翻看了兩頁,孫巧雲已大致知曉了華不石對於醫術的見解,也明白了他在收徒之前,為何要專門考較她對各種草藥的記憶能力。
華不石認為,醫術之道,廣博最是重要。而所謂廣博,包括諸多方面,有對各種丹方的廣博,症狀認知的廣博,醫治原理的廣博,施救手法的廣博以及藥草見聞的廣博等等。
這世上的有成千上萬種疾病,各種毒藥更是種類繁多,而且千變萬化,身為醫者,必須廣開眼界,才能診斷得出各種不同的疾病或中毒症狀,以多種手法加以醫治。
在的題記中,華不石提及了諸般醫學的理論,例如陰陽五行說,藏象五元說,五運六氣說,氣血精津液神說等等,他認為這些理論皆有可取之處,醫者都應該通曉,並細加研習。
而隨後的書頁中,便開始對各種醫術方法做詳細的說明,這所謂的說明,卻是列出了許多典籍名稱,讓研習者去翻看查閱,其中大部分孫巧雲都未曾聽說過,她甚至還看到了一部書名叫做《人體構造論》,是一個名為“魏舍狸”的西洋人所撰。
這本“拙手補石集”與其說是一本醫書,倒更象是一本各種醫學典籍的目錄。孫巧雲只翻看了幾頁,其中就已列出了十餘本醫術書籍,照這般情形估計,這整本手冊之中,所羅列的典籍即使沒有一萬本,至少也有七八千本。這許多資料要一一閱讀學習,對研習者的記憶力當然要求極高。
身為醫者,總不能帶著幾十箱的典籍去給人看病,而且若不能記下書籍的內容,就算把這些典籍全都帶在身邊,只怕也沒有用。
又把“拙手補石集”翻了幾頁,孫巧雲就已經無法再看得下去,書中引用的各種醫書典籍越來越多,沒有讀過那些典籍的孫巧雲自是難以繼續,因此她只得停下來,合上了書頁。
華不石自然知道她不再往下翻看的原因,開口說道:“人們把厲害的醫士叫做‘妙手’,華不石自知學識有限,只好自稱‘拙手’了,不過勤能補拙,我相信只要用心努力,即使是拙手,亦能濟世救人。那‘補石’二字,取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掌故,此冊之中所提及的各種醫術藥理書籍共有八千一百二十三本,修習之人必須一一閱讀記憶,取其所長,方能琢磨成器,有所成就。”
孫巧雲點頭稱是,心中卻想著師父華不石年紀輕輕,竟然記憶了八千多本醫書,也不知她自己能不能做到。她從小就喜愛藥理醫術,對於自己的頭腦也很有信心,十二歲時,她就已經能背得出《本草綱目》上的所有草藥和醫方。可是到了此時,孫巧雲卻覺得和這位華大少爺相比,無論是頭腦還是心志毅力,她都還差得太遠。
華不石又道:“學醫之人,除了研讀書籍,還須多加實踐,熟練手法,當年華不石修習醫術之時,曾花費了三年時間,在大明境內的各省遊歷,為拜訪名醫大家,沿途也給人行醫看病,增長了不少見聞,見識了各地許多種特有的藥材,巧雲姑娘日後若有機會,也可到各境去遊歷一番,定然會大有收穫。”
對於華不石所說的遠行遊歷,孫巧雲亦是頗為期待。她從《本草綱目》中知道了許多種草藥的名稱用途,卻未曾當真見過,只因為那些草藥在湘境中不能種植生長,長沙城雖是大都市,城中的藥鋪裡卻也不容易見得到。如果在各境遊歷數年,可以增長不少見聞,見到這些草藥自然也不難。
然而,她心中剛產生了一點興奮,卻又立即想到從此lang跡天涯,和俞千里恐怕再難相見,心情頓時又落入了谷底。
華不石極擅察顏觀色,見孫巧雲目光低垂,已知她心中所想,話題一轉,道:“遊歷之事,固然重要,卻暫且不急。巧雲姑娘可先研習典籍,對醫術藥理有所認識,再出行遊歷不遲。”
孫巧雲道:“師父說的是。只是這《拙手補石集》中所列的諸多醫術典籍,卻要到哪裡去找?”
華不石道:“我既列出這些書籍的名稱,自然也收藏了這些書籍,只不過沒有帶來長沙,都存放在舞陽城‘惡狗別院’的‘品功閣’中。”
他稍一停頓,道:“我會派幫眾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