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後天下能夠恢復李姓。從這個角度來看,精明的武三思等人相比李顯兄弟來說處於劣勢。大臣們用各自的方式勸告武則天應當將帝位傳給兒子。只有這樣,武則天在升入天國之後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孫後代的供奉。而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繼位者會去供奉、祭祀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時候,作為姑母的武則天的地位是尷尬的。武則天自然知道這樣的可能性,但要她將天下拱手還給李姓,自己結束武周王朝,她又於心不忍,難於下手。

“為什麼天下只能由男子來做帝王?”繼承人問題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迴歸到了這個問題。武則天不得不哀嘆,武周王朝仍然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導的天下。雖然武則天花了十多年時間來樹立女皇的權威,將政治制度塗抹上女性色彩,最後還是失敗了。繼承人問題的困擾證明一代女皇十多年來的性別抗爭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隨著武則天的病重,皇位繼承人問題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

流傳甚廣的《狄公案》中有武則天的男寵、佞臣張易之向狄仁傑詢問自保之策的內容。狄仁傑就建議張易之去勸武則天迎立廬陵王李顯為繼承人,以擁戴新皇帝的功勞來為自己免禍。丞相狄仁傑是堅定的李顯支持者。當時武則天很有意思立武三思為太子,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傑卻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邊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又讓廬陵王李顯去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武則天大怒,拂袖而去。後來武則天又向大臣提問:“朕常常夢見雙陸不勝,做何解釋?”在場的狄仁傑和王方慶同時回答說:“雙陸不勝是無子的意思。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就危險了。文皇帝身蹈鋒鏑,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彌留之際,詔令陛下監國。陛下登基,君臨四海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在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姑侄與母子關係,哪個更親?陛下立廬陵王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常享宗廟。立武三思為太子,宗廟中就沒有陛下這位姑母了。”武則天終於感悟了。

武則天終於在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長安。李顯到長安後,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召見狄仁傑,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傑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說:“還給你太子!”狄仁傑下拜頓首,轉悲為喜,又說:“太子雖然回來了,可大家還不知道,人言紛紛,怎麼取信他人呢?”武則天就安排李顯公開出現,安排大禮迎還。朝野大悅。之前有許多人多次奏請武則天迎還太子,都沒有成功。只有狄仁傑透過母子天性勸說,使得武則天下定了決心。

繼承人風波(3)

《狄公案》的這個說法有很大文學加工的痕跡。但是基本史實是正確的:武則天在朝臣的勸說下,最終將廢帝——兒子李顯迎回長安,立為太子。

聖曆元年(698年)的秋天,當長安的使者風急火燎地來到房州李顯的軟禁地門口的時候,李顯一家人陷入了絕望之中。

李顯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消極的反應呢?這要從他的坎坷經歷中尋找答案。

李顯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生的第三個兒子,在唐高宗的八個兒子中排序第七。李顯先是被封為周王,後改封英王,似乎與皇位無緣。860年,當李治的第三位皇太子李賢被武則天廢黜後,英王李顯被立為皇太子。3年後唐高宗病逝,李顯即位成為唐中宗。李顯的即位讓不滿足監國地位的母親武則天如鯁在喉,在不到1個月後就以李顯一句要給岳父韋氏授官的氣話廢黜了皇位還沒坐穩的李顯。被降封為廬陵王的李顯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囚禁生涯。

不客氣地說,李顯性格懦弱、膽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個做傀儡的好材料。李顯做太子時曾寫過一首《石淙》詩:“三陽本是標靈紀,二室由來獨擅名。霞衣霞錦千般狀,雲峰雲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巖懸石鏡厭山精。永願乾坤符睿算,長居膝下屬歡情。”全詩水平一般,境界平常,但是最後一句“永願乾坤符睿算,長居膝下屬歡情”很能表達出一個戰戰兢兢,不敢有所作為的懦弱皇子的感情。做了皇帝后,李顯某次遊覽了秦始皇陵後寫了首《幸秦始皇陵》:“眷言君失德,驪邑想秦餘。政煩方改篆,愚俗乃焚書。阿房久已滅,閣道遂成墟。欲厭東南氣,翻傷掩鮑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