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PK,而是綜合實力的較量。試想男人腳下要“墊”夠多少本錢,方能與才女齊頭並進、舉案齊眉?
說中國男人自卑也好,說才女們眼光太高也罷,在這個一等男配二等女的主流方向前,才女們如若不認清嚴峻的現實,把選擇僅限於比自己更有才,比自己更有能力的男人身上,無疑望梅還止不了渴,越來越飢渴,不利於身心健康。
就算女博士找到了旗鼓相當的男博士,結婚了,也不見得十分完美。同為博士的夫妻倆都是應試教育下的高才生,生活能力暫且不表,活生生的一個例子就是兩個博士婚後不出一年就離婚了,起因只為擠牙膏的方式不同而已。初聽此例覺得荒誕,細想之,此中有深意。能讀到博士的人,想必沒有一番鑽研精神定是不行,但人往往有慣性思維,把學習工作上的勁頭帶到生活中,凡事都要拿細節來論成敗。who怕who啊?離就離!蝴蝶效應在兩位博士幼年起第一次學會擠牙膏時,就發揮其穿越時空的作用了。
張平江聽朋友的朋友說要給自己介紹一個女朋友,就樂了,可再一聽,介紹的是一個女博士,就大搖其頭:“算了,算了,那麼恐怖,女博士,我才不要見呢。”許霞聽朋友的朋友說要給自己介紹一個軍官,也不怎麼願意:“一介武夫,不見也罷。”
聖誕節的時候朋友們打著狂歡的旗號把兩個人安排見面了,但是沒有說明雙方的“博士”和“軍官”的身份。結果,兩人一見如故,一見鍾情,相談甚歡,簡直無視其他人的存在。之前兩個人對對方的偏見也在相處中成了笑話,看來緣分要來,擋是擋不住的。熱戀不出月,兩個人就分別見了雙方父母,迫不及待想結婚。
滿月的孩子要斷奶,週歲的孩子要長牙……這是自然規律,而到了二十歲出頭,上夠了學,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煢煢孑立的日子過夠了,往往開始渴望有一個自己的家,有一個可以全然讓自己放鬆的地方。所以二十五歲左右,恰好是結婚的最佳年齡。
許霞和張平江就到了這個階段,但這婚不是他們想結就能結的。雙方的父母覺得他們發展得太快了,而且父母也有自己的顧慮。許霞的母親一直以有個博士女兒為榮,覺得張平江的學歷僅為本科,配不上自家女兒,雖然小夥子熱情大方,但隱隱擔心婚後女兒會因學歷差異產生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情況;張平江的父母也怕許霞這樣的女博士娶回家,不侍家務,苦了自己的兒子……
雙方父母一邊贊成他們兩個的交往,一邊用“結婚太倉促了,你們再處處看”的緩兵之計使張平江和許霞在熱戀的同時降降溫,恢復冷靜。 。 想看書來
6。 才高八斗的男人不一定適合結婚(2)
衝動是魔鬼,可一點衝動都沒有的婚也是難結的。
兩個人在父母的“打壓”下,愛得更深了,想結婚的慾望之火更烈了。不出半年,雙方父母拗不過兩個人,還是允許結婚了。婚後的生活讓兩邊的老人鬆了一口氣,也讓周圍人豔羨不已:張平江以博士老婆為榮,喜歡聽老婆講專業知識,跟老婆的嗜好看齊,覺得自己都越活越有文化,越過越有品位了;許霞常年混跡在實驗室,養成了講究條理的習慣,把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還燒得一手好飯菜。
用許霞自己的話說就是:“做飯做家務有多難?無非是你有沒有這個心思罷了。”
退一萬步來說,張平江讀的是正規軍校,受的是高等教育,不是有勇無謀胸無點墨的一介武夫,就算學歷不及妻子,但不屬於“沒有共同語言”的那種。相反,張平江極其尊重老婆的學識,以老婆為榮,許霞也從張平江身上看到迂腐書生所缺乏的英雄氣概,仰慕之,崇拜之……愛情的保鮮劑不正是雙方的互相尊重及傾慕嗎?
許霞的同學文濤煞是羨慕其美滿的愛情婚姻生活,但對於找個比自己學歷的低的男友,卻有一萬個不情願。
文濤讀碩士的時候就跟同班同學談過戀愛,她讀到博士的時候,男友畢業找了一份小職員的工作。對此,文濤十分不滿意,她覺得男人不思進取就是大罪,再看看男友找的那份薪資待遇跟本科生無異的工作,文濤還是為其不值,意難平,難道多讀的幾年書就白讀了嗎?
順利讀博,文濤就跟“自甘墮落”的男友分手了。
再看看身邊的博士男們,不是已婚人士,就是慘不忍睹。文濤覺得自己的條件還不錯,為什麼就不能找個和自己匹配的才子,重演一段李清照與趙明誠那樣的琴瑟和鳴的佳話呢?
剩得越久,怨氣越大。
許霞婚後三年,都開始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