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大明會典》(臺北影印,1957年司禮監本),194�9《明史》。。按1 000文為一貫,則上述共9 500萬貫。亦即嘉靖帝朱厚熜一年一次之內,發令鑄錢數量,超過以上估計朱明王朝276年前後所鑄10倍以上。其不可能已經貨幣史專家彭信威先生指出《中國貨幣史》,頁426,444。。筆者更可加註,如此浩大的鑄錢,其成本則為當時北京現款收入20年的數量。而當日鑄錢的廠局,也必擴充到100倍以上,成年工作,才能達到所述的數量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然筆者作此文的目的,也不是勸說讀者,將所有數字,全部視為具文。而是指出統計數字間表現其官僚作風之處,官僚作風追根到底則起源於官僚主義。因此證實李老博士所稱有根據;而不是對前人所措施令人不如意之處,濫稱其為“主義”了事。

朱棣於1402年取其侄朱允炆之帝位而代之。自1403年稱永樂元年,至1424年去世,是為永樂二十二年。除最後一年之記錄列於《仁宗實錄》外,其他二十一年的年終數字統計見於《太宗實錄》年終統計見《太宗實錄》,頁0488,0637,0743,0898,1027,1149,1301,1426,1554,1651,1723,1812,1907,1974,2051,2117,2182,2244,2300,2363,2421,及《仁宗實錄》(臺北,1963影印本),頁0193。。是《明實錄》中形式上最為詳盡,而形式上最為前後連貫的一套統計。茲將其中最重要的七項數字列表檢討如下,以追溯其來源與出典。

(A)賦稅糧《太宗實錄》中最重要的數字,為“賦稅糧”。其單位為“石”,米麥不分。永樂朝內,其記錄通常保持在3 100萬石至3 300萬石之間。特別的例外為1407年,為數不及3 000萬石,1412年超過3 400萬石,1419年的數目則在《太宗實錄》的原始抄本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本作22 248 673石;另一本作22 428 673石。雖其第三位與第四位數字次序排列不同,兩者都較前後各年之3 000萬以上的數字相差極大。

圖表一永樂年間

賦稅糧數額

(單位:百萬石)按:其實“賦稅糧”系中央政府向各省府州縣攤派之數額,理不應如此驟增驟減。學者考究之餘,認為1419年之低額,應系抄寫錯誤。其原始抄本即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可能由於檔案上字跡模糊,而抄本的校對未精,更無話說。所以多數日本學者,在和田清博士領導下集體作《明史食貨志譯註》,須要引證1419年數字時,即徑改前數為32 248 673石和田清等《明史食貨志譯註》(東京,1957),頁145。,大刀闊斧地為之添入千萬。

至於1407年的突然降低,則有事實上的根據。因為1405年及1406年,永樂曾三次下令開豁地主戶絕的賦稅,據計算影響的田地達7 345 097畝《太宗實錄》,頁0636;0689;0895~0896。。而所在地區全在長江以南,以富庶的府縣佔多,全國賦稅因之降低5%,至為可能。1407年下降之後,又逐漸上升。至1412年乃突破3 400萬石的紀錄,以後才稍稍下降。據考證乃由於明帝國此時征服安南,並交阯為中國行省之一。永樂並於1408年派黃福前往定賦《太宗實錄》,頁1043。。以後或覺得所定太高,才修正於圖表一所列。

可是上面的解釋,仍不能闡明賦稅實情。永樂年間數字,必須與明代全期數字一併研究,才得其真相。

永樂之賦稅糧,繼承於洪武數額。洪武開國未久,即於1381年酌定全國稅糧為二千六百餘萬石。至1393年增至三千二百餘萬石《太祖實錄》,(臺北,1962影印本),提出賦稅米數於次: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明《太宗實錄》中的年終統計(6)

1381年:26 105 251石

1385年:20 889 617石

1390年:31 607 600石

1391年:32 278 983石

1393年:32 789 800石

以上見《太祖實錄》,頁2218;2673~2674,3078~3079,3166~3167;3370。何以數字有上開的變化,尚未獲得確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