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子弱,本不該來。”
沈仙沒有回答,只是嘆道:“但我知道,我攔不住你。”
綠衣女子騎著紅馬,來到馬車邊上:“既然知道我會跟來,那你應該猜到我為什麼要來?”
沈仙從車上下來,伸出手,女子也很自然地將纖纖玉手搭了上來,讓沈仙扶著她下馬。
“王府上下,能猜到我沒有死的,除了大老爺,怕也只有你了。”
“九妹,你也來送我嗎?”
這女子,正是四房的那位九妹妹,王令姜。
“明知故問。”
王令姜柔柔地刺了他一句,從袖中掏出一個錦囊:“你不就是在等我嗎?”
“這是什麼?”
沈仙接過錦囊,徑直開啟,裡面是一塊玉質的腰牌,正面刻著“銀臺”二字,反而刻著一個“風”。
微露詫異:“銀臺司?”
王令姜道:“你的算計雖然精妙,但能看透的人也並不是沒有,何況你還自己故意露出破綻?”
她秀眸輕輕剜了他一眼,似乎責怪他做事不乾淨。
沈仙笑了笑,旋即輕聲道:“對不住了,九妹。”
他似乎是在為令她擔憂而道歉,但王令姜知道不是。
她知道這半年以來,沈仙一直在謀劃著什麼,雖然不知具體,但她一直在暗中相助,多少也瞭解一些。
那一夜變故,她就豁然醒悟,想通了沈仙的目的——他要走。
他算計的不僅是王家、京城權貴,連她也算計在內,確切地說,是算計她身後的柔嘉公主,當今天子最疼愛的胞妹。
他的“人頭”,是讓王家放他離去的交易,伍堯臣是制約王家助力,柔嘉公主……才是沈仙真正要謀算的,用來平衡各方,保全他自己的底牌。
如果沒有柔嘉公主,就算王家如他所願,遵守“交易”,也保不住有其他人想要渾水摸魚。
沈仙一介假子,與柔嘉公主毫無瓜葛,天上地下,根本夠不著。
但與他親近的王令姜,卻與柔嘉公主關係莫逆,這就是沈仙的算計。
儘管猜到了事實,王令姜卻沒有責怪之意,反而露出幾分愧意:“小叔爺,你離開京城後,恐怕暫且不能再用‘王詡’之名了。”
“我與柔嘉公主雖情同姐妹,但此事牽涉天子、朝堂,她也不方便出面,這塊牌子,她已經盡力了,也是她唯一能做的。”
“小叔爺,這段時間,你怕是要受些苦,你放心,我會盡快……讓你從王家這個旋渦中真正掙脫身來,為你正名。”
“銀臺司,採風吏……”
沈仙早已決定復歸宿世之名,並沒有在意能不能用“王詡”這個名字,聞言只是晃了晃手中玉牌,輕輕拍了拍她頭上雲髻:
“雖是小吏,卻是個清貴的職司,我本以為,要從此流落江湖,東躲xz,有了這個身份,市井坊間,誰見了我不都要奉為座上客?哪裡有什麼苦?”
銀臺司,大業朝廷一個很特殊的官署,掌管天下奏狀案牘,各州各地方官員上奏朝廷的奏疏、彙報當地治政大小諸事的文卷,都要歸流於此。
不僅如此,司中還有一個特殊的職司,散佈天下,遊走各地,採集風土民情,匯總入京,以供朝廷瞭解民間,通常也為史官修史提供便利。
這便是“採風吏”。
雖不是官,卻也是十分受人尊重的清貴職司,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做得的。
相傳此職司淵源十分古老,是古時一種名為“采詩官”的存在發展而來。
采詩官以採風作詩為名,遊歷天下,蒐集民間百姓疾苦與呼聲,編纂成詩,以詩詞歌賦,上陳民情,下佈教化。
所以“采詩官”個個文采風流,才氣出眾。
發展到如今,幾經易變,就成了“採風吏”。
看似由“官”變“吏”,但職司卻沒怎麼變,且更完善了許多。
“觀民風,知得失,察盛衰”,下流上通——這就是採風吏。
唯一從不曾改變的,就是這個職司的要求,也是世人對採風吏的固有認知——非文采風流,才氣出眾者不可居之。
沈仙雖然從一開始就在打柔嘉公主的主意,卻從沒想過那位殿下竟然會如此便宜他。
畢竟他一向是以“愚鈍不堪造就”聞名京師,別說文采了,在別人眼裡他這個小乞兒能識字就已經是奇蹟。
不由道:“九妹,難道是你求來的?”